【新聞稿】 即刻救援台灣淺堆的生態浩劫

【新聞稿】 即刻救援台灣淺堆的生態浩劫

        台灣淺堆在台灣海峽南部是澎湖的傳統漁場,二十多年前大陸底拖網漁船大舉入侵,已經將海底破壞過,近年來發現在台灣淺堆經常聚集近眾多中國鐵殼抽砂船和搬運船,每天可能高達數十萬噸砂被採走,將引發海底砂石層結構變動,造成附近海域水文浩劫,更是千千萬萬隻海洋生物的棲地被毀壞,這是台灣淺堆面臨海洋生態系崩毀的前兆。因為台灣淺堆位於海峽中線處,多年來幾乎是海峽兩岸的互不管區域。隨著大陸經濟跳躍式成長,各地基礎建設所需砂石嚴重短缺,從大陸河川和沿海抽砂已不夠使用,而且大陸政府也嚴令禁止,因為抽砂會破壞河川生態,導致河岸和海岸退縮,因此抽砂船作業範圍從福建沿海一直往海峽中線推進,最近3年則已越過中線,進入台灣淺堆和澎湖七美附近海域。抽海砂的暴利誘使抽砂船和運砂船越建越大,甚至出現許多5-6萬噸級運砂船。早年中國大陸的滾輪式底拖網漁船,已經把海底珊瑚礁生態摧毀殆盡,如今再加上百艘抽砂船的違法盜砂,澎湖淺堆的海洋生態環境已需即刻救援。

 

        2020年4月16-22日本研究室團隊正在七美島受澎湖縣農漁局計畫委託,執行七美島珊瑚礁與硨磲貝調查,根據澎湖資深漁民船長認為海況許可下在4月19日前往台灣淺堆進行潛水調查作業。地點為N22°57.616';E119°00.698',水深24.4~27.1m,能見度約5-6m,共計潛兩支氣瓶,雖然當時海流強勁1-2節,我們還是以攀爬錨繩下潛,完成台灣首次台灣淺堆海底生態攝影與錄影紀錄。調查發現海洋生態資源出乎意料之外的豐富,共記錄到魚類16科44種約643尾,其中很多大型經濟性魚類如龍虎石斑,紅甘鰺、石鱸、笛鯛等;軟珊瑚類以海扇、海雞頭軟珊瑚為主有十餘種。比較令人害怕的是,海底覆蓋漁網十分嚴重,我們潛點旁有一大片底拖網正好覆蓋在軟珊瑚上,到處纏繞在礁石上,對潛水者深具危險性。可見過去台灣淺堆的漁業十分興盛,可能是大陸滾輪式拖網曾在此大肆撈捕作業。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於2019年10月24日派出4艦2艇和澎湖縣政府人員攜手雷厲風行展開取締大行動,在台灣淺堆海域取締扣留大陸籍4,266噸級「豐溢9969」抽砂船、16,468噸級「長鑫36」運砂船與28位船員返回馬公,並報請澎湖地檢署指揮偵辦。全案創下全國首例、首次引「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第18條、第20條及「土石採取法」第36條來究辦。澎湖地檢署更是史無前例將28名大陸船員全部收押,全案移送地方法院辦理。2020年1月6日澎湖地方法院宣判,判決2名船長各6個月有期徒刑,26名船員各4個月有期徒刑,抽石船和運砂貨船及船上海沙全部沒收;有期徒刑部分,均得易科罰金。然而運砂船和抽砂船至今在興達港等待拍賣。2020年4月中旬又見到數十艘抽砂船和運砂船大舉越過海峽中線開始大量抽砂。

 

        雖然台灣淺堆擁有豐饒的漁業資源,但是大多數國人卻是毫無所悉,而且相關海洋生態的科學調查報告更是貧乏。早期只有水試所劉建隆自1967年開始調查台灣淺堆鰮魚及鎖管漁場調查報告,才有後續幾年調查資料(盧再和等,1989),而且是伴隨澎湖漁船以棒受網和扒網捕撈。近年來由於鰮魚和鎖管資源銳減,澎湖漁民則以捕土魠魚的流刺網作業為主,尤其土魠魚有澎湖白金之稱,為澎湖漁民帶來豐厚收益;其次以延繩釣、底刺網、一支釣、蟹籠來採捕底棲生物。隨著中國大陸抽砂船大舉盜砂,海床生態環境巨變,底棲性漁業資源幾乎滅絕,迫切需要急刻救援。眾所周知維護海洋環境健康為政者責無旁貸,未來不只是要加強取締非法,也應該藉由兩岸的了解與互信,共謀台灣淺堆健康的海洋環境。綜合現況與未來願景,茲有下列四點建議:

        1.呼籲中國大陸約束違法抽砂船,避免大量抽砂行為破壞台灣淺堆珍貴且豐富的海洋生態系,以符合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14(SDG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之精神;同時呼籲中國大陸依兩岸協同執法機制,共同合作打擊台灣淺堆違法抽砂船。

        2.請法務部、經濟部、內政部、陸委會通力合作研議修訂相關法令,使海委會海巡署依法有據,強力執法。

        3.建議農委會和海委會編列預算,進行海底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長期監測調查計畫。

        4.強化「海洋偵監」與提升「執法能量」,部署海域巡邏定翼飛機或直升機,才能即時從空中偵監廣大海域,並且滿足「及時」救援或執法的需求,讓派船更經濟、巡邏更有效。     

        衷心期盼政府相關單位能有更多合作,才能研擬更有效對策,來守護台灣淺堆這一片湛藍國土,維護我國經濟海域完整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確保我國經濟海域海洋資源之永續發展。

 

辦理單位: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SWAN.International)
協辦單位:台灣珊瑚礁學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特別感謝: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台灣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海洋委員會海巡署

相關影片與照片可在雲端硬碟下載使用: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LLmTFYdy_-4iCmNZHTl5TmWKXJyuz6UL?usp=sharing

 

 

【台灣淺堆小檔案】

台灣淺堆又稱為台灣灘、南淺、台灣淺灘、Taiwan bank,位在澎湖群島西南方,約在台灣海峽南部為一扇狀;位置於東經117°40'-119°20'、北緯22°30'-23°20'的區域(圖1),其中心距離馬公約80海浬、北界距離七美島約30海浬。根據顧文舒(2017)論文指出,此區沉積物為末次冰期時中國東南部河流在此區堆積的三角洲;海床底質以粗顆粒沉積物的石英為主,愈靠近中國及澎湖群島,其長石比例愈高。此處水深40公尺以淺,最淺處僅8.6公尺,為一面積約13000平方公里的廣大沙波(sandwave)。沙波在海底床高度3-25公尺,波長介於300-1000公尺,方向為北北西-南南東和西北西-東南東,大致垂直於潮流的方向。

台灣淺堆是澎湖最大傳統魚場,其底棲性魚類已知有199種(楊鴻嘉,1974),其中澎湖主要漁業經濟物種有土魠魚、鎖管(俗稱小管)、臭肉鰮、沙鮻、白帶魚、藍圓鰺(巴浪)等都是在此孕育產卵。根據台灣水產試驗所報告指出台灣淺堆和澎湖群島正位於台灣海峽中央,在夏季有來自中國南海之季風流及黑潮支流北上影響,會經常性產生湧昇流現象(upwelling),形成富含營養塩(葉綠素A含量高,基礎生產力高) 的冷水團。根據翁進興(Weng,etal.,2020)報告指出土魠魚產卵季節為3至8月,而且是以台灣淺堆為最主要產卵場。其次在1970-1990年間,鎖管和臭肉鰮為澎湖主要漁業,產量佔全省之90%,為澎湖經濟命脈,其作業漁場就在台灣淺堆附近。這些主要漁獲種類屬於大量群聚之多獲性洄游魚類,牠們以此為孵育產卵場,顯示海洋生態環境條件最為適合,若因大量抽砂改變海底棲地和水文條件,將使這些洄游魚種遷移,甚至導致滅絕。目前這裡也有很多底棲性高價物種,如石斑魚、寒鯛、旭蟹…等,也會因棲地劣化或生態系崩毀而致物種消失。

 

Hits / 4998   Update / 2020-10-28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