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觀察站】中國小頭蛇 馬祖新紀錄種

【生態觀察站】

中國小頭蛇

馬祖新紀錄種

文.圖/游崇瑋 綠自然文創有限公司

近年經由研究調查才發現,在金門地區一直被誤認為外來種的緬甸蟒,其實是原生種;還有台灣最小貓頭鷹-領鵂鶹的羽色是隨著年齡成長而有所差異;今年的新聞也看到金門發現新紀錄種「明透翅蟋螽」;台灣本島也有擬屠氏管招潮蟹、銳齒招潮蟹、呼喚丑招潮蟹的斬獲。我們永遠需要穩固而持續的基礎科學研究,因為在自然界中,永遠有探索不完的謎。就像在馬祖因阿兵哥一時的好奇記錄,眾人不死心地追求答案,而發現的馬祖新紀錄種-中國小頭蛇一樣。

乍看之下,中國小頭蛇和赤腹松柏根的相似程度較高。從背面來看,整體皆是淺棕色,帶有長間隔的深色橫紋,主要區別在頭部。赤腹松柏根的過眼帶後會有一個人字型花紋(偶爾會和過眼帶相連),再之後會有一個心型的花紋(偶爾也會像人字型);而中國小頭蛇的過眼線後是頸部的箭矢狀花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兩者相當不同。腹面的部分,赤腹松柏根除了白底帶黑斑以外,最顯眼的就是正中央的鮮紅色細線;而中國小頭蛇的腹面在幼蛇時期雖帶有紅色,但紅色部分較寬,也較不鮮明,此外其整個腹面布滿不鮮明的黑斑,這些黑斑會持續保留到成蛇階段,但紅色的色塊則會在稍稍長大以後消失。

中國小頭蛇和赤背松柏根相較之下,差別又更明顯。赤背松柏根體背花紋細碎,少有足夠粗的花紋可以稱作「環紋」;頭頂的花紋則像是個戴著斗笠的人,和中國小頭蛇完全不同。比較兩者腹部,赤背松柏根在幼蛇時期也略帶紅色,在稍微長大之後紅色同樣會消失,不同的是會變成純白無黑斑的腹面。

雖然一直以來我一直想不透台灣的赤腹、赤背松柏根究竟為何叫作「松柏根」,但總之是個約定成俗的名稱,因此如果中國小頭蛇也想取一個「松柏根」結尾的台式俗名的話,也許「矢紋」松柏根是個可以考慮的名稱。

馬祖列島雖有過幾次科學考察隊的調查,但因地處偏遠,調查的時間及頻率都不高,加上蛇類隱蔽的天性,所以才會到現在仍有新紀錄種的發現。基於以上理由,我認為有必要再次投入人力,調查相關的動物資源。馬祖列島位於亞洲大陸邊緣,和台灣的生物相有相當差異,仍可以期待再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到的小生物!

(節錄自大自然第133期)

回到目錄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6854   Update / 2016-11-14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