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觀察站】莢蒾多樣趣 台灣莢蒾屬植物淺談

【生態觀察站】

莢蒾多樣趣

台灣莢蒾屬植物淺談

文.圖/王錦堯

「莢蒾」本指學名為Viburnum dilatatum的落葉性灌木植物,不過在沒有莢蒾這一物種分布的台灣,人們提到的「莢蒾」,常為整個莢蒾屬(genus Viburnum)植物的統稱。五福花科(family Adoxaceae)莢蒾屬植物是一群廣泛分布於北半球亞熱帶、溫帶地區,以及東南亞熱帶雨林、中南美洲雲霧林的灌木與小喬木。其中有為數不少的物種在開花時會呈現花團錦簇的姿態,果實成熟時也常帶有豔麗的色彩,是歐美園藝界頗為喜愛的植物。全世界約165種莢蒾屬植物中,約70種已為園藝界所栽培,同時亦有許多園藝雜交種。你或許曾在朋友旅行的相簿中,看過花先於葉盛開的園藝雜交種,如V.× bodnantense;或是被人當作綠籬栽種,來自琉球群島的長筒莢蒾(V. suspensum)。在學術研究方面,美國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Arnold Arboretum)則栽有數十種莢蒾屬植物,長年提供學者們進行植物學與園藝方面的研究。然而,這些頗為歐美國家所重視的莢蒾屬植物,其物種最多樣的地區卻是在東亞(其次為中南美洲雲霧林)。單在台灣這一座亞熱帶島嶼上,就有約14種莢蒾屬植物(以下段落開始,文中所提及之「莢蒾」皆指莢蒾屬植物)。

 

台灣的莢蒾大多生長在中、高海拔年均溫較低的森林裡,在低海拔地區,常見的有珊瑚樹(V. odoratissimum)及呂宋莢蒾(V. luzonicum)。其中,常綠小喬木的珊瑚樹在台灣分布於南部低海拔闊葉林,相當具有熱帶氣息。在《第二版台灣植物誌》中描述其可長至10 m高,而關於東南亞植物的相關文獻中更描述珊瑚樹可高至20 m。其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葉緣全緣。3、4月間若看見其巨大的圓錐花序上盛開著的長筒狀白花,不妨靠近聞一聞它的花香。「珊瑚樹」這個中文俗名大概是與其夏天所結的成串紅色果實有關。此外,耐乾、耐熱的習性,也使珊瑚樹成為備受歡迎的行道樹。

如果將珊瑚樹、著生珊瑚樹與台東莢蒾的葉子翻到下表面來看,可以發現其葉子中肋與側脈的交接處有一叢毛。一般認為在葉脈交接處的這一叢毛可作為蟲穴/壁蝨室(domatia),提供與植物共生的蟎類作為住所,相對地,蟎類會清除葉面上的一些害蟲或真菌。其實蟲穴並非珊瑚樹、著生珊瑚樹與台東莢蒾獨有的構造,在許多莢蒾屬及其他植物上,例如青楓、樟樹等,都有類似構造。蟲穴也並非只有叢毛的形式,像樟樹的蟲穴就是由葉脈交接處的小凹洞所形成。

雖然台灣僅有14種原生的莢蒾屬植物,相對於其他屬的植物而言不算多也不算少,但在形態上具有相當豐富的多樣性(文章至此我仍舊無法以簡單的幾句話來描述莢蒾)。台灣的莢蒾既有「熱帶」的,也有「溫帶」的。有的具有多變且優美的葉形,有的具有如同繡球花般典雅的花朵,有的具有豔麗的果實。在園藝上,莢蒾的栽培品系不斷推陳出新,專家學者們也在防治病蟲害方面不斷地投以心力。在植物科學方面,也有許多學者(例如美國耶魯大學植物學家Michael J. Dognohue等人)多年來不斷地針對莢蒾屬植物多樣的特徵之演化及起源進行研究與探討。在台灣學術研究方面也對其有不少關注,包括分類學的探討以及莢蒾種子萌發的多樣性研究等。撇除這些嚴肅的學術研究,莢蒾亦是一群能讓人賞心悅目的植物,未必需要嚴謹的談論,僅以最放鬆的心情來觀賞、享受莢蒾之美亦無妨。

(節錄自大自然第133期)

回到目錄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11949   Update / 2016-11-14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