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法的精神

自然農法的精神

文.圖/張維君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吳士緯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

自然農法和平常所知的有機農業並不盡相同,有機農業起源約在1920年代,是由以已開發的現代化國家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所提出,近代的有機農業認證是有條件的檢驗農藥和肥料的殘餘值,通過檢驗便能獲得有機認證標章。而「自然農法」主張最早則是由兩位日本人巧合地在1940年前後幾乎同時期提出,一位是宗教家兼藝術家的「岡田茂吉」,另一位則是從事農耕的植物病理專家「福岡正信」;自然農法的方式就是不施用農藥、肥料(包含有機肥料、動物糞便等)也不需除草和灌溉的農法,因為這些資材會污染土壤破壞其原有的生命力,也避免了慣行農法因過度施肥造成的造成硝酸鹽殘留或重金屬污染甚至土壤鹽化等問題,而且施肥往往讓植物根部只生長在淺淺的表面土層,如遇到風雨就容易傾倒,若好好保護土地恢復土壤的潔淨,土壤就能發揮其功能、而植物也可以發展岀健全的根系。

此外自然農法亦拒絕單一作物大面積的種植,以使土壤恢復健康,重整土壤中良好的微生物菌相以培育自然的生產力,如此年年再重覆,使土壤本身的力量得以強化,在乾淨肥沃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作物,這種具有抵抗力的健康作物,即使種種病蟲害發生也不會被全面打敗,接著透過農家在同一塊土地上的自家採種,留下適合這塊土地的品種,作物漸漸恢復適合它自然生存的樣貌而人類則從中獲得了健康純淨的食物。

「神慈秀明會」至今依然堅持完全不施肥料、且推動理念方式較為接近岡田茂吉的自然農法,現今通常稱之「秀明自然農法」。其實有機農業的發展歷史不到100年,而肥料發明至今也不到200年,但是整個人類的農業史已經有一萬多年了,這一萬多年來人類幾乎都是使用著有機農法甚至是自然農法在耕種的,只是被農藥的方便和肥料帶來的快速生長收益而矇蔽的人們已經遺忘了不久前的祖先耕作方式。

透過自然農法種出來的農作物有該種植物原始的滋味,多層次的植物香味和慣行農法種植出味道平淡的作物相當不同,這個想法、實驗與實踐將人類200年以來依賴農藥與肥料的想法完全改變。無污染的乾淨水源和土壤使土地上的魚蝦、蛙、昆蟲與鳥兒等生物回到田間,田間的土地(部分雜草的保留)也提供更多了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多樣性作物混植降低了病蟲害發生的機率,不僅找回人們失落的健康,也拾回了本應共享這塊田野的繽紛生命,最後所達成的,不僅僅是農業的永續,也包含了生物多樣性的永續。

 

貼近灣土地的生命藝術

當我們實際走訪實施秀明自然農法的土地,在此不用區分「種來吃的」還是「種來賣的」,農家主人開心地與訪客共同享用當天剛採收的水果,農家和顧客之間的關係是如朋友般互相信任。在自然農法的土地上,我們聽見蟲鳴鳥叫,聞著清新沒有農藥和化肥氣味的空氣,親眼見識到傳說中颱風吹不倒的水稻(不施肥的稻田中,水稻為了尋求養分,根系會自然變得非常發達會牢牢抓住土壤),親口品嚐到蔬果原有的野性香味時,我們體會到農業可以不僅是一項人類的產業,而是一種真正能使人獲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讓人們重新發現一種更為貼近土地與生態倫理的生命藝術。保護我們的生物多樣性也可以從改變農業方式做起,台灣的「里山」正在各個地方悄悄地被耕耘著、保護著,期待您我的發現、支持和親身參與,大大的革命和保育工作需要從小小的消費行為開始點滴累積才能成功,認識、購買與推廣自然農法的作物是對堅持守護土地的農民的一種鼓勵,也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盡了您的一份心力。

 

摘自《大自然NO114 P90》自然農法與生物多樣性  - 以花東地區施行自然農法的農家為例
更多大自然
Hits / 2758   Update / 2017-01-11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