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印象】 追尋青瞑蛇 曾文溪流域地形考察紀

【台灣印象】

追尋青瞑蛇

曾文溪流域地形考察紀

文.圖/楊貴三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葉志杰 社團法人臺灣史研究會祕書長

 

水因重力作用而順著地勢流動,小澗細流匯成河流,所以說,河流是地形的客觀呈現。這回我們考察曾文溪,無異是希望透過眼下的水流,來解讀造就地形的複雜構造、營力和時間問題。

曾文溪流域的大地構造版圖

欲解讀地形,首要從地質構造著手。約600萬年前開始,菲律賓海板塊(含海岸山脈)每年約以8公分的速率,向西北擠壓歐亞大陸板塊東緣,北台灣率先被推擠浮陸,稱為「蓬萊造山運動」。其後,板塊碰撞帶逐漸南移,約300萬年前開始碰撞南台灣。

不同於北台灣的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擠壓,在台灣南部卻偏西。我們可以看到,地層是由東向西逐次褶皺、隆起成山脈。且因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力量較大,推擠成西陡東緩、略呈南北走向的若干背斜。而背斜西翼受阻於更古老而堅硬的地層,較為彎曲或斷裂錯位,形成斷層面向東、約呈南北走向的逆斷層。若依推擠的時序,越西邊的斷層,年代越新。

斷層如何影響曾文溪地形?

這次我們考察的曾文溪流域,分布了三列大斷層:

1.東列為觸口斷層南延的崙後斷層、烏山頭斷層;

2.中列為木屐寮、六甲兩斷層;

3.西列為新營斷層,南延為台南斷層。

因著逆斷層東側上盤相對抬升,西側下盤相對沈降,所以,三列斷層之間造就了明顯的地形差異:

1.東列逆斷層東側的地盤抬升較大,成為阿里山山脈。其地形高聳、坡度陡,使得曾文溪水流速快,專事下切成V字形峽谷;

2.東列與中列斷層之間,此河段地勢漸緩、水流徐徐,轉以側蝕軟岩為主,形成寬闊河谷與蛇行般曲流,屬於低緩的嘉義、新化丘陵;

3.中列斷層西側為低平的嘉南平原,西列斷層為未出露地表的盲斷層。此區以堆積作用為主,形成沖積扇三角洲(簡稱扇洲),其上曾有多次遷移的網狀分流河道,今因築堤而約束成一條流路。

曾文溪水從何時開始流?

若要探究河流的起源,必須帶點想像力。一般總以為,山是山、水是水,山、水是個別現象。實則,兩者並非孤立而毫無關聯,山脈的演育左右了水路的變遷,等河流長成後又改變地形。

當台灣島受到造山浮陸,陽光照射海洋,海水受熱而蒸發,水氣因台灣島地形舉升作用而降水。那時,從天落下的水滴匯聚成河,開啟了侵蝕、搬運、堆積的均夷循環,這也象徵曾文溪的誕生,時間約在260萬年前。

氾濫原的河道變遷:行徑難測的青瞑蛇

曾文溪在山上附近流出丘陵,進入寬闊的平原地區,河床坡度變緩,河流作用轉為堆積。每逢颱風暴雨,溪水暴漲、流量遽增,河道屢有變遷。自17世紀以來,就曾發生數次重大河道變遷,北從將軍溪、南至鹽水溪,河道搖擺不定,像是條不識路而亂闖亂竄的蛇,人們將其物化想像為「青瞑蛇」,一種莫可奈何的表述。

等到日大正年間,日本政府陸續修築堤防,將曾文溪下游段的流域約束入堤內,這條青瞑蛇才受困就範。

海岸無沙:沙子跑哪去?

近來國內關切的西部海岸侵蝕後退的問題,都說台灣島將從胖番薯變瘦地瓜。其實,嘉南平原本來就受山麓帶地盤隆升、地形坡降、河流輸沙、氣候變遷等複雜自然因子影響,地形易變;加以人為的聚落擴張、水庫興建、堤防修築、埤圳開鑿、海埔地圍墾、河道取直、地盤下陷等人文引子介入,地形變遷現象更顯著。我們都知道,沙灘由沙子構成,主要來自曾文溪上游和沿岸流漂沙。當輸沙路徑、沙子堆積處所改變,沙灘怎會還在呢?

大自然無語,我們建構了怎樣的自然思維,就決定我們的態度、行為。而各現象之間的關聯性,恐怕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

完整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季刊

Hits / 4734   Update / 2017-01-24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