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日本阿爾卑斯山的人間仙境

日本阿爾卑斯山的人間仙境

上高地國家公園的生態旅遊發展

文.圖/李憲忠、陳美芬 國立台東大學
 

六月的日本大地已回暖,萬物孳生茂盛,在中部上高地國家公園內,偶爾傳來陣陣鳥鳴聲,時而遊客窸窣的腳步聲夾雜其中,大地則是一片寂靜;潔白的高山雪水則緩緩注入清澈的梓川;多樣的動植物、高山、清溪、湖泊及豐富的原始林相,峰巒疊翠時而倒映湖面,構成一幅夢幻的景象彷如人間仙境。

天然紀念物──上高地國家公園

上高地 (Kamikochi) 地處日本中部長野縣西邊之飛驒山脈的梓川上游,位居日本阿爾卑斯山「穗高岳」山腰上的台地,隸屬「中部山岳國立公園」管轄,也是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文化財」、「國家名勝」和「天然紀念物」之處。它是日本阿爾卑斯國家公園度假勝地 (Japan alps national park resort) ,四周被燒岳、常念山脈、穗高連峰等高山環抱,屬中部山嶽國立公園,主要所在地為標高約1500公尺的盆地型峽谷。

1877年英國人William Gowland登上槍之嶽,使用「Japan alps」表述其記錄,使之成為今日「日本阿爾卑斯山脈」的詞源。其後英國傳教士Walter Weston也登上槍之嶽,並在其著作《日本阿爾卑斯的登山與探險》(Mountaineering and Exploration in the Japanese Alps)中,詳細介紹上高地周邊山脈而被世界所知。因此,國家公園成立後,便以此區域內最新生成約700萬年火山岩,嵌雕Walter Weston雕像做為開山紀念;並於1909年起該區域內開始禁止狩獵及開發,以保護高山動植物,1934年則將上高地劃定為國立公園及自然保護區。

為保護自然 封山半年

上高地冬季覆雪量極大,不利遊客活動,故每年有半年封山政策,但也因此使該地的森林及各類動植物得以演化、適應自然氣候變化,並蘊藏了豐富自然資源,更由於與外界隔離而未遭受人為破壞,成為孕育各種野生動植物的絕佳環境。

由於上高地為日本國定特別名勝、特別天然紀念物及保護區,梓川上的河童橋為上高地的標誌,橋長36.6公尺、寬3.1公尺為木製吊橋,為了保存它的自然景觀與保育生態,梓川禁止垂釣;並於1975年開始實施限制私人汽車進入,且逐年增加其限制範圍。在園區原本已全面禁止私人汽車通行,僅能搭乘無公害巴士進入,但因應大量遊客的進入,復開放一般大型巴士載客進入,但僅可到達河童橋外圍的公設停車場。整個園區內是有計畫的進行禁止狩獵、管制車輛進入、冬季封山等措施,未來也計畫從澤渡到上高地鋪設隧道式的登山鐵路,以嚴格保護其自然環境,由此可見日本人為維護自然環境所做的努力。

生態步道 拉近旅客與大自然的距離

    沿著梓川走,可欣賞到絕佳山色及各種特別為遊客設計的生態旅遊步道,同時體驗清流與湖泊相映的景觀。在園內以河童橋為中心,往下游經田代橋往大正池,沿途步道完備,一路上可見山頂終年瀰漫煙霧的燒岳就在眼前,它仍是活躍的活火山,是日本目前108座活火山之一。1914年燒岳火山爆發,大量泥石流堵塞了梓川,形成堰塞湖,也就是大正池。該池自1930年第一次測量至1970年其面積已因泥石淤積而縮小三分之二,主因亦為週邊高山不斷有土石流入,預計到2020年,大正池將完全消失。

由於溫室效應,中低海拔山區的積雪逐年減少,融化的雪水量也相對減少,使梓川水流量下降;梅雨季節期間,山區暴雨所造成的土石流大量沖積至河床,之後泥土被溪水帶走,留下了沿途滿是石礫堆的壯觀景象。因為是國家公園故禁止撿拾石頭或河道疏浚,以減少人為干擾、破壞為宗旨下,一切順應自然而生或滅。在區內的各座橋樑因必要而跨越溪流時,也不破壞原來地形,採順勢而建;跨越濕地區域則以木製高架型步道穿越,除因應雪地環境變化外,也讓遊客能以近距離觀賞這自然生態。

    在這片完全原始、非經人工造林的森林中漫步,所經步道大部份採用碎木屑壓實而成。沿途有些倒掉的老樹其實並未枯死,它還可能從其他地方向上長出新枝,展現其自然生命力,但先決條件是環境的保存。但有些樹木或因寒害而枯死,管理單位也任由其枯倒而不疏伐;因枯倒的樹木有時正是生物的最佳棲息地;若有倒臥造成災害之虞者,則以紅線圈綁作記號,提醒過路人小心。

  沿途經過幾座不甚起眼的小木箱,其功能各有不同,一種是讓登山客可從其中自行取出紙張,登記經過此地的人、事、時、地、物,當有氣候激烈變化或山難發生時,得以有效追蹤及發動救援;另一種木箱則是投幣口標示著100日圓,可以自行購買該園區的DM,以發揮使用者付費的精神。

體驗活動─計算樹齡

    帶領我們此次參訪的是已74歲的資深解說員山本先生,他對區域內的動植物如數家珍,當眾人好奇為何許多樹木會有縱切面深棕色紋路時,他表示當地冬天常下大雪,在此標高1500公尺的夜間,若氣溫降至零下20度以下,樹木內部體液也會結冰,當外部木質皮層無法承受內部膨脹壓力時,便會產生爆裂,小傷口會自然痊癒;若太嚴重則會從凍傷的地方產生蟲害而死亡,而通常是樹齡較輕的樹較會凍傷;若樹木本身得以安然渡過寒冬而存活下來,這道凍傷疤痕可是英雄的見證。

  此外,山本先生讓我們進行一項有趣的體驗活動,就是計算樹齡的方法,操作方式以地面上的樹根算起,離地約120公分處高,圈圍樹幹的圓周,所得圓周長度乘以0.7,即其樹齡概估值,在不必砍伐或穿刺下,得以概估計算區域內林木的樹齡,是一項既環保又有趣的體驗活動。

以負責任的態度善待環境

沿著梓川溪漫步,溪流處處可見鱸魚悠遊於其中,山本先生表示此為外來魚種,且會吃掉原生種「岩魚」,主要是因當地人以前在上游的明神池進行鱸魚及鯉魚養殖,讓遊客進行釣魚,之後魚苗隨溪流而下,進而使此外來魚種入侵整個下游河段。此外,山本先生特別提到,上高地區域中約有70多種鳥類,一隻小鳥一天要吃約400隻小蟲,一隻小鳥一年就需要12萬隻蟲;因自然環境的破壞及化學藥劑的濫用,小蟲減少也使小鳥沒食物而逐年減少,他希望能代表小鳥懇求人類善待這個環境。透過解說讓我們了解人與環境間的倫理關係,除體驗生態之美外,更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保護生態與自然環境,以達到兼顧旅遊、保育與地方發展。

漫遊在林間聆聽大自然的樂章,是在上高地的至高享受,加上幽靜脫俗的景緻,難怪它是日本家喻戶曉的風景勝地,每年都有大批慕名而來的遊客。就在林間鳥鳴聲悄然靜寂後,眼前豁然開朗──「田代池」,山嵐倒影於清澈水面上,穗高連峰上的殘雪也時而露臉;地下湧泉使得田代池冬天也不結冰,但由於遠處霞澤嶽不斷有泥石流入,上高地平均氣溫較低且冬天豪雪,池中枯死的植物無法完全分解和藻類逐層堆積,有些地方變成低窪濕地,有些甚至已成草泥層,種種原因也使田代池正逐年縮小。

在地產業與觀光資源結合

離開主要原始林區後,回到外圍區域,乍見有飯店隱身於林木中,而周邊環境融入自然的設計,以降低建築物的突兀,幾對野生綠頭鴨沿著河岸,悠然迎面而來,在溪旁覓食的鴨群與一旁野餐的老老少少形成溫馨有趣的畫面。

上高地雖然是自然保護區,但飯店還是屬於私人產業,其中上高地阿爾卑斯酒店(Kamikochi Alpen Hotel)算是相當具規模的渡假飯店,飯店因半年封山只能營業半年,在人員任用上採半年約聘制,員工多來自松本市,半年薪資略高於市區,封山後員工則仍返回松本市打工。

進入飯店大廳迎面可見中庭有群農婦在展售農產品,其所販賣的產品並非經過精美包裝,與飯店藝品店所陳設的精美商品相比,顯得相當特別;但經了解後才知道,原來當地長野縣政府為推廣地方農特產品,與飯店合作,飯店無償提供大廳場地,藉以與觀光資源結合,這樣在地產業的推廣模式在台灣並不多見,或許也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與鄰近的黑部立山相比較,立山因黑部水庫發電效益,開發過程久遠及規模極大,近年來觀光活動日益興盛;反觀上高地因屬盆地型地理環境,以生態保存為目標,與立山遊程需轉換各式交通工具的體驗不同,此處反而能以較悠閒的生態旅遊方式,讓遊客感受大自然的奧秘。

目前上高地每年遊客量高達150萬人次,山本先生表示,在日本,河流是由國土交通局管轄、森林是林野局、中央則有環境廳統籌,此地隸屬長野縣,也有縣級單位負責養護,經費雖然充裕,但是光看森林步道木頭的更換,也因為多頭馬車而無人聞問、互推責任;他個人認為最好的保護方法是封山,不只半年而是全年,讓此處的生態能有較長的孕育時間。

來一趟尊重自然的生態旅遊吧!

    漫步於日本的神仙地──上高地,享受芬多精的洗滌後,讓我們意識到這種觀察動植物生態、自然環境的旅遊方式,不但建立生態觀念、增進生態保育的動力,也是一種負責任的生態旅遊,藉由身體力行改變我們對旅遊型態的行為。在台灣,若每位遊客都能秉持尊重自然、尊重當地居民的態度,從直接參與環境保育及生態保護的行動著手,更能從大自然獲得喜悅、知識與啟發。

《大自然季刊 NO.105, P92》更多大自然

Hits / 1203   Update / 2016-10-0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