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CAT學習之旅(二)

CAT學習之旅(二)

文.圖/陳其吟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CAT (Center for Alternative Technology,替代科技中心)的旅程尚未結束。至今已參觀了居家、運輸、能源區,但這趟學習之旅也只不過行至中途而已。

多數人或許都這麼想:使用綠色能源、節能器具、搭乘公共運輸系統、慎選所購買的商品,就是當紅的節能減碳,就是我可以做的。其實,我們只是踏出了改變的第一步;而其實,我們也遠比自己所以為的,有更多潛力。

用開放的心,認識「能量」的樣貌與意義

想一想,能源,甚至是慣稱的綠色能源是?最終型態仍是「電力」,不過是由各種型態的自然能轉化而成。其實,太陽、風、水等,大自然本身的能量並不具有價值,直到它變身到可以讓插座發揮效用、電燈發亮的那一刻──這是我們習慣的印象。如果以這樣狹隘的角度去解析大自然,無非忽視、拒絕了自然界所具有的本質及其真正的力量,也增加了許多苦工(比如說生產、裝置設備好轉換能源)。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

何不先試試用開放的心,再次想像「能量」的真正意義與樣貌?

亮、溫熱、寒冷、清涼;季節遞嬗、滋生茁壯凋零、腐敗分解、物種相生相剋……;都是我們所不熟悉,但自然能量運作的表現。觀察到這點,(並且盡量以簡單的方式)融入你的應用清單,是CAT想要給遊客的下一課。

太陽溫暖我們的居家、烘乾了衣被、鼓勵你的菜園茁壯結實;風帶走了積滯屋內的溼氣和鬱熱。這些都是自然的能量──綠色能源包辦的。「自然能源公司」從不收費,只要花一點你的觀察和行動:

「認識」你身邊的自然─我家的陽光從哪個方向來?風從哪裡過?

找出合適的「共處之道」─據此安排空間的坐向、配置、開窗、屋簷……。

接著就不要客氣,開始享受你們之間「美好互動」:舒適充足的自然光、冬暖夏涼的宜人。

而如果,你更有創意、願意有更多行動,自然能源公司一向不吝於代勞。太陽可以為你燒一鍋熱水、用天賜雨水潔淨居家、綠意盎然的屋頂幫你降溫、產出一片兼具身心健康效益的可食景觀;而且,方法極其簡單。

太陽公公燒熱水

只是應用深色會吸熱的現象,就可以讓「太陽能熱水器」發功。將柵狀來回的深色水管放置在太陽照射處,就會自動開始加熱。僅一開始需要由已幫浦打水至集熱水管,之後由熱漲冷縮原理帶動水的自然流動,輸走熱水、拉起冷水、加熱冷水……。如果想要加強集熱效果,也只要深色水管上再罩上透明罩,製造溫室效應(大幅阻攔熱能的反射與散逸)就可以達成。造訪當日天氣晴時多雲,氣溫不到20度,這樣的系統,可使冷熱水溫差達到25~30度。

別讓雨水一去不復返

平均每人一天花費50公升的水來沖馬桶。而且這樣的水,還是經過層層過濾、淨化、消毒,千里迢迢送到家的。不只是水本身,還消耗了更多打開水龍頭的每一刻,都讓人看不出來的成本。我們不只不需要把幾乎可以喝的水,拿來澆花、拖地、洗車、沖馬桶;而且,何不歡喜收下老天爺的禮物,而非讓它沖進不見天日的下水道?我們不過是差幾根管子、一個「雨水桶」罷了;如果你可以把它擺高一點,甚至可以直接享受水龍頭的服務。

菜圃與花園 經濟又健康

自己耕作的優點,並不只家庭健康或經濟的效益,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僅是減少了農藥的施灑,更減少了食物里程──食物到達我們家中的移動里程。(這個數字往往超過多數人一生的總旅行距離。)但自己耕作似乎對繁忙的現代人是天方夜譚?栽種、施肥、除蟲的技術性問題光想就頭大?擔心投資與收成不成比例?或許,那是因為我們不習慣「請自然來當管家」。

如何請走不請自來的食客

在「庭園區」,跟隨CAT的指引,開始想像。考慮你所選擇作物的天性,並找尋它在你所創造的小小菜園生態系的位置、扮演的角色。發掘它喜歡怎樣的陽光、水分、土壤、溫度狀態,給它合適的條件,自然就成長得較為健康強壯,較能抵禦外患侵害。增加作物的種類,有助全家營養攝取均衡、確保有終年不斷的收成,多樣性也有助於維持健康而穩固的生態系統。

觀察不請自來的食客有哪些?喜歡吃那些食客的警衛又是誰?那些食客是否討厭/更喜歡某些植物?然後,你就會發現:我何不把那些植物和作物一起種植,來趕走/吸走食客,並邀請警衛加入菜園巡守?

寶貝土壤

土壤是最寶貴、同時也最被忽視的資源。各種的生命的運作都會牽繫到對土地的仰賴,我們的食物即是最明顯的一例。這些神奇顆粒每增加1公分需要100~400年的時間生成;30公分可玆栽作的土壤,耗費3,000~12,000年的時間,但我們卻任裸露侵蝕,或用不正確的方式:大量施用化肥、大規模植栽破壞使其貧瘠劣化。自然的地表鮮少有空白之處(少數寸草不生的地方都是條件惡劣的環境)。但在人類創造的景觀──農業中,寸草不生的田畦才能彰顯一位農夫的勤奮。然而,接著便是應付接踵而來的雜草、外加不停地澆水、施肥。何不將枯葉、除下的雜草當覆蓋物,阻斷雜草生長所需的陽光,抑制其生長?還可以減少蒸發,維持土壤濕度,減少澆水消耗;同時保護珍貴的土壤不會被水沖蝕、養分不會流失,減少施肥需求。

你的作物除了收成,還有什麼價值?其他生物是否也可以分享你的小小菜園生態系的服務?用殘餘的葉片宴請蚯蚓,它們就會無條件回報你健康、肥沃的土壤,養育下一批作物。又或許,我們並不真的需要「收成」,何妨當一個大方的主人,種些蜜源、食草植物,照顧身邊的生物?

當我們學會跟隨自然的腳步,去設計、創造一個系統時,自然便會接下重擔,幫我們管理。與自然共舞,並讓她引領我們的舞步。(Dance with nature, let nature lead the dance。)

既然土壤如此重要,一定要多多地認識它。順著路線前行,四周不知不覺越來越暗,還出現了一些巨大錯結的枝狀物。赫然發現,原來自己正走入地底,而且被縮小了!!展場中被放大的模型,讓遊客終於有辦法一窺平日肉眼難以見到、土裡豐盛的有機生命。這就是聚集了植物根系、真菌、細菌及螞蟻、蜈蚣、蚯蚓等各種生物,忙碌而熱鬧地上下班的地方。似乎還可以聽見一股吵雜的聲音,來來往往的腳步聲、八卦著哪裡有新來的屍體、抱怨著「陰雨不停,該上去呼吸新鮮空氣」之類的話語……。土壤就是這些生物的生活,牠們各有各的任務與使命:分解有機質,讓營養回歸大地,等待進入循環的下一階段;翻鬆土壤,提供合適的孔隙,創造物理與化學性質均佳,健康的土壤。

向著光亮處前進,準備離開著鮮為人知的洞天,靠近洞口之際發現前方牆壁上有個隱約的巨大身影……!鼴鼠!這位地道專家剛好挖破土壁,和你不期而遇。是阿,還有更多的動物以土壤為家,這塊影隱密的樂園,比我們所想的還熱鬧、還重要。

讓「垃圾」有垃圾的價值

我們對於用得上的事物,稱為「資源」,並(或許)以珍惜的眼光看待它們;那我們又是如何稱呼、並看待(自以為)沒有價值的東西呢?兩堵鐵絲高牆中,塞滿了各種東西,這是一個家庭所製造的工業廢棄物,都是來自於自己所買的東西。

一般而言,我們稱之為「垃圾」,棄之而後快。

但事情僅只如此嗎?

剖開你的垃圾筒研究一番吧!或許你會發現,其中90%可以不必躺在這裡,而是被再利用(reuse),或是展開一段新旅程。比如說轉化成滋養大地(或直接是你的菜園)的肥料、一張新紙。

在推行環保運動中常說的一個口號是3R:reduce(減量)、reuse、recycle。3R或許可以減輕我們的垃圾危機,但這些都只是治標之道,何不試試更根本的R?refuse(拒絕)。從一開始慎選,拒絕不必要的過度消費、拒絕傷害自然與人權的產品。展場上有一具人力大轉盤,要兩的人辛苦地奔跑才會啟動中間的柱體發光、播放音效。中間柱上有著標語:EARN MORE、NEED MORE;WORK MORE、BUY MORE。遊客如磨坊驢子一般,被套在轉盤上無止盡地奔波輪迴的景象,最是標語的諷刺寫照:需求多就得奮力工作賺得多,賺得多就會需求更多……。但其實,我們可以過的更聰明、更輕鬆。

我們常說的「回收再利用」,譯自英文單字recycle,是由字首「再(re-)」和「循環(cycle)」所組成,較貼切的說法為「再循環」。但其實,這個字眼其實只會出現在「人類界」,因為在自然界,只有cycle;任何產物天生就存在於一個無限循環當中,只是不斷地移動它當下所處的位置。誠如「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一書所舉的例子:螞蟻。一種物種密度和生產力高,但卻不對世界其他部分帶來危害的範例,因為牠們所生產和使用的全部東西都存在於自然循環當中。當牠們所生產和使用過的東西返回土壤時,會繼續提供養分。牠們是操控著世界的小精靈。儘管牠們操控著世界,但並沒有過度耗損這個世界,反而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不像人類界,刻意區隔出來(分類回收)、放入某個新系統中,再消耗許多外力去獲得來世(更多連來世都沒有)。但在人類界,我們也有邀請自然循環入住的簡單好方法,製作家庭堆肥就是其中之一。

聰明的堆肥方法

堆肥很臭?會吸引可怕的蟲蟲?要很大的空間?這是常是因為我們沒有挑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們幾乎不曾見過枯葉發臭,但它明明也是有機質呀!解決疑問的最佳方式,當然是請教專家囉。當一次蜈蚣──分解達人──肚子裡的蛔蟲吧!跳進蜈蚣的大口滑梯,歡迎進入生物分解的世界─看看各種有機物質如何再次成為滋養大地的養料,並學習將此過程帶回自家。各種不同形式的堆肥桶、因地置宜的堆肥方式,可以滿足民眾各自不同的需求。讓大家都可以輕鬆地不勞而獲(讓蜈蚣、蚯蚓等去努力就好),收成營養鬆軟的最佳有機土。

友善地球 台灣不落人後

一場盛大的展覽/活動可以吸引眾人注目,但如何才不會像速食一樣,來得快去得快,甚至成為一次性消耗?如何確保內容的正確、提供後續長期的延伸與影響?這些是鮮少為台灣相關主題展覽/活動中所注重的。

友善地球,並不是靠半吊子(甚至似是而非)的節能減碳。正確而細水長流、同時激勵更多的啟發,是進行觀念的教育宣導時,不可忽略的重點。35年一路走來,歷史事件、科學不斷地演變,CAT不曾停止修正自己的方向,確保其觀念的更新、正確。持續地研究永續生活的可能;研發有趣的園區體驗,吸引民眾來此一遊,不知不覺把觀念與執行力打包帶回家。因為他們這份用心,讓我的CAT之旅非常開心、非常享受、非常感動。

在CAT的展示看板中,沒有嚴峻呆板的說教、沉悶的呼籲吶喊;反而是在小小告示牌中,滿載了確實可行的貼心指引、輔以幽默的插圖,看起來很輕鬆有趣(實際上也是),讓遊客忍不住回家就開始嘗試、實踐。告訴遊客們「可以怎麼做」,吸引他們轉變日常行為,就是CAT追求的理想實踐方式。

除了啟動改變日常生活的開關,英國民眾對於暖化的呼喊還有許多積極的行動,抗議希斯洛機場擴建、無數的民眾遊行、寄信要求政府正式此議題,終於在2008年底促成了世界第一部氣候變遷法。英國真的可以對此感到榮耀。外國總有很圓的月亮,但一次次的旅途中,我也愈發以台灣為榮;限用塑膠袋政策(及收費制)和民眾認知及配合度高、便利的資源回收系統,在英國及許多國家只是剛剛起步。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好之處,以及更多更多可以向國外借鏡之處;但我們有十足充分的理由,相信台灣可以做到、可以成為他人的榜樣。1/2300萬的你我、1/63億分之一的你我,一起從今天開始行動吧!

摘自《大自然季刊 NO.103, P78》更多大自然

Hits / 680   Update / 2016-10-10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