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川】期待建立臺灣溪流的管理機制

【里川】

期待建立臺灣溪流的管理機制

文.圖/左承偉 台灣休閒漁業發展協會
 

在「里山」的相關著述中,較少關於「里川」的論述,推測其原因,除了里川僅是里山、里地中的一類地景與生態系外,在里山理論的發源地日本,里川係屬「內水域」漁業資源的原因,早在1950年代便已透過漁業法規,制定相關管理與利用的方式。

環顧世界各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針對溪流均有設置相關的管理規定,在臺灣卻還沒有完美的制度,使得臺灣的里川不僅在生態環境,甚至是生物資源利用方面都缺乏永續利用的觀念與做法。

未來,要發展里山相關的議題,勢必也要重視里川的管理與保護,提供里山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才能給予人類良好的生活環境。

里川的定義

日文中的「里」(さと)具有村落的意思,可引申為鄉下、郊區,由字面上的解釋「里川」(さとがわ)意指鄉下村落附近的小溪、小河。進一步根據日本學者的定義,所謂里川指的是提供里山與里地的水系,例如由山區或湧泉所形成的溪水,透過水渠引入村落,提供民生或農牧用水,最終則由排水水渠再次流入溪流,這些範圍內就稱為里川。此外,也有日本學者指出所謂里川就是「水源─水路─水田─水路─公共水域」的系統。根據日本文獻,於昭和二、三十年代,鄉間家戶仍保有人工入水水渠以提供民生用水,然後居民則在洗滌餐具的同時以廚餘餵食水渠中的鯉魚,最終這些水渠再注入溪流。

除了傳統上里川提供給村落用水外,里川對日本人的另一項意義便是淡水漁業資源。昭和24年(西元1949年),日本即已制定漁業法,並提及「內水面」漁業,即包括溪流、河川、湖泊、池沼等水域類型。針對棲息香魚、鱒魚、鮭魚等經濟魚種的淡水域至河口,多委以地方漁業協同組合(簡稱漁協,註1)進行管理,以增進漁業、觀光收益,並監控其資源量變化,因此里川在日文文獻中的另一層意義便是郊區但鄰近村鎮的溪流釣場。

註1:所謂漁業協同組合簡稱「漁協」,類似臺灣的漁會,而事實上臺灣的漁會即是模仿自日本的漁協。但日本的漁協更負有保育、管理漁業資源的責任與義務。

里川與生物多樣性 

以水域生態而言,里川為銜接山岳溪流與河川、海洋的中間區域,對於水生生物來說,里川除了提供初級淡水生物棲地以外,兩側洄游生物也有一段生活史是在里川中渡過。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指出,臺灣的淡水魚類約160種,其中屬於純淡水魚有63種;淡水蟹則有39種、淡水蝦33種,雖然這當中有些種類僅生活於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但大部分的種類都是以里川的水域作為棲地。

除了水生動物外,里山所提供的水源可提供周遭林地、農田,供養不同的棲地形態,也因此讓鳥類、兩生類、爬行類等,得以依附里川生存,形成一個完整且複雜的食物網,展現出里川的生物多樣性。

里川與人類的關係

地球上雖然水覆蓋了70%的面積,但實際上其中有97.6%是海水,人類無法直接飲用,而剩下的2.4%的淡水中,真正可讓人類便於利用的地表淡水卻僅僅只有淡水的1.14%(其餘淡水資源分布,77.89%在兩極冰山,20.97%則在地下層中)。換言之,這些溪流、河川、湖泊的淡水資源相當地珍貴。

談到里川,以臺灣地狹人稠的環境來說,除了中高海拔的山岳溪流外,進入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環境,村落、小鎮多依溪流而興起,提供居民生活所需的水源。此外,農林漁牧也都脫離不了里川供養,甚至城鎮的民生用水,其來源仍是由山岳溪流→里川→主流河川,或甚至有些地區的水庫,基本上即是築壩攔下里川的水源,再供作人類使用。

除了基本供給水源外,里川也是銜接山岳水系與大海之間的橋梁,許多水生生物的生活史必須往返於溪流、大海之間,而里川便是牠們生活史的一部分,也因此里川具有提供人類魚蝦蟹貝資源的機能,甚至許多鄉間的獨立溪流,直接流入大海,便在河口形成一處水生動物的產卵、育苗場所,增加了漁業資源。

然而,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型工商業社會,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並未珍惜里川這項重要資源。為了所謂治洪、疏洪的理由,臺灣的里川幾乎都遭到水泥化、溝渠化的命運。此外,由於多數臺灣鄉間聚落均缺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也使得里川多半遭到家庭廢水污染,甚至更嚴重者,還有地下工廠排放污水,嚴重影響生態環境,都需要社會大眾加以關心。

如何管理與經營里川

由於里川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加以所在位置多鄰近村落,因此受到人類的影響頗大。以先進國家的做法,針對里川的管理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基礎生態環境管理,二是生物資源管理。

就前者來說,著重在原生自然資源保育以及管制環境污染物等工作。例如生態部分,應重視復育林地、涵養水源,或是移除不必要之人工建構物,如攔砂壩、水泥堤防等等。協助鄉間聚落設置污水處理系統,以避免家庭污水流入里川,甚至是嚴加查緝鄉間的小型工廠之污水管理問題,以防止里川遭污染。另一方面,目前國際上對於外來物種也相當關切,因此針對水域外來生物的部分,也是管理重點。

 

第二部分關於里川的生物資源管理,主要著重在淡水漁業資源的管理、原生物種的復育兩個部分。由於里川中具有魚蝦蟹貝等水生動物,而以往這些生物有不少種類為人類所利用或食用,因此為了保育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及國民利用天然資源的公平性,國外多針對此一部分設有相當完整的管理方式與規則。而利用以外,國際上先進國家也著重生物資源復育,從早期的放流種苗,到近年已開始著重在復育棲地,可以看見國外的生物資源管理已明顯較臺灣進步。(註2)

註2:例如近年來日本針對溪流魚類生態的保育,多開始著重在棲地復育、去除溝渠化、移除攔砂壩、於溪中設置人工產卵場、推動友善垂釣方法等等。

當然,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讓各國在里川的管理上做法不盡相同,以人口密度較高的日本與歐洲而言,他們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管理方式,以達到永續利用的目標,但基本上不脫離以下幾個原則:

一、區分水資源與漁業權的管轄權,與政府單位須採取分治合作的方式。

二、地方須先具備社區營造並形成保育共識,且以地方社區及其人民團體做為保育執行單位。

三、政府必須先建立合宜且可執行的相關法規,地方可訂定管理細則。

四、須建立使用者付費,以及回饋管理單位的機制。

五、一切管理機制與過程可交由第三方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共同監督。

臺灣的里川與現況

里川是一種概念所形容的溪流水域,而回歸到臺灣溪流的主管單位除了依照《河川管理辦法》區分為中央管理及地方管理外,在中央管理單位上還有農委會林務局、經濟部水利署河川局,甚至在國家公園內的里川,國家公園也是主管單位;此外,地方縣市政府也具有管理權,形成難以整合的混亂現象。

由於溪流的生態保育、環境污染、工程營造等,分屬於不同的單位,因此臺灣的里川在整體的經營管理上缺乏明確的目標與方法;加上臺灣的里川長年在工程整治的陰影之下;且要面對家庭、工業廢水的污染。

當然,部分里川在居民保育意識興起下,開始著重環境保育,尤以各地所展開的封溪護魚活動為最。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的103年的公告資料顯示,全臺共有46個鄉鎮市區的129條溪流進行封溪護魚,但事實上這些封溪溪流的保育成果有良有窳,並非所有地方均成果可觀,而箇中理由,或基於自然環境先天不足,或天災大規模破壞,或有人謀不臧,各有其差異;然而當中也有部分地方因保育成果良好,遂在當地居民、外地釣客的壓力下完全開放或有限制性的開放垂釣。

本來,自然資源應適當利用,以期永續循環,是相當正常的想法,但十多年來臺灣只有「封」的概念與經驗,缺乏「開」的知識與技術,因此許多地區面對開放壓力,要不消極對抗,要不舉辦短期活動,但卻在過程中不當消耗自然資源以及地方保育人士的熱情,致使部分封溪溪流徒留形式。

另一種情況,則是社區居民連關心自然環境的想法都還沒有開始,或重視生態保育者並非主流意見,因此遑論封溪護魚,甚至還停留在持續以工程、廢水、垃圾等污染溪流。

臺灣里川的改善方向

針對臺灣的里川改善方向,應從兩個方向思考,一是水土保持與水質保護,二是里川的魚類資源保護與管理。

以前者來說,臺灣應放棄過去「建設」的概念,一味以防洪、治洪為前提,大肆溝渠化、水泥化溪流。應該採取造林、復耕水稻田或將水田闢為濕地、闢建人工湖、滯洪池等,以紓解暴雨所帶來的危害。而水質的部分,則應該開始注意村落所排放的家庭、畜牧廢水,除了針對集村(註4)應設置污水處理廠外,散村也應該輔導以小型簡易過濾設施加上小型人工濕地以改善廢水流入里川的現況。

至於里川的魚類資源保護與管理,除了政府要主動宣導利用外,在法條上也要進行修正,而不是以老舊的法規面對新的時代需求。我們必須要瞭解,有永續利用,才可能具有收益,而收益將是確保管理機制的基石。

本文節錄轉載於《臺灣桃花源 看見里山》

Hits / 2436   Update / 2016-09-13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