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人與海的結合
【里海】

人與海的結合

文.圖/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里海」是繼「里山」在日本被提倡的十多年後才正式被提出。相對於里山的目標在追求森林和農村的社會與生態的生產地景,里海則是要追求海岸地區的社會與生態的生產海景。它強調人與海的結合,透過人為的經營管理而使漁業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並可永續利用。其實在二次大戰前,許多的漁村及沿岸社區的謀生方式,大多已結合了當地自然環境及生態特色,孕育出不同的漁村的傳統技藝和文化,漁具漁法也多屬於自給自足式的家計型漁業,因此沒有過度捕撈的問題。當時日本的沿海地區可說是到處皆里海。但隨著經濟開發、人口膨脹及高效率的捕魚方法,已使得自然的海岸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在棲地破壞、污染及過度捕撈等因素下,正快速地流失。因此,里山和里海倡議即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希望能透過各界,特別是當地社區和權益人的共同合作與努力,創造出新的里海,同時也能尋回過去已失去的里海。里海的觀念與做法因完全符合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利用的精神,「生態系服務的功能」及「生態系取向的管理」得以被彰顯,更符合「第三屆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Rio+20)所強調的「綠色經濟」。因此《里山里海倡議》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CBD-COP10)中由日本正式提出後,即獲得各方的認同並推向國際社會。臺灣是否也能見賢思齊、起而效尤,首先當然要先瞭解里海的涵義,以及在日本的案例及推動方法。最後再來檢視臺灣目前的狀況,並討論未來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里海的定義

日文「Sato」係里,即居所之意,「Umi」是海,故「Sato-umi」或「Satoumi」 即為里海。里海一詞係來自於里山(Satoyama),是日本甚早即有的傳統永續經營森林及土地的觀念,現將其應用到在海岸及海洋的地區或生態系,但包括有當地社區的參與及合作、以及規劃與管理在內,並非只有空間的觀念。因此把里山或里海想成「理山」或「理海」,就能把治理的成分予以融入。

里海雖有一些不同的定義,但都大同小異。最早的定義是由Yanagi (1998)所提出:「經由人為的操作或人與自然的互動,而使其生產力及生物多樣性均能提高的沿岸海域」;較常用的定義則是「人類能與自然共存,而能提高生活福祉的海岸生態系或海景」。在空間上,里山、里海的區域係指自然與人類兩者在長期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動態鑲嵌的斑塊景觀,又稱為「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與海景」(Social─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 and Seascape, SEPLS)。「社會─生態─生產」的概念,其實與臺灣過去所推廣的「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並重的「三生一體」的社區永續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只是三者的順序不同而已。「三生」的相對層面分別是「經濟面」、「文化面」與「自然面」,故其生產及生物多樣性應均甚高。

健康的里海有許多效益:物質循環得以永續、土地與海岸得以整合管理、多樣豐富的生態系及自然的環境得到保存。如此理想的海岸環境,必須經由眾人的合作才能造就及維持,也才能傳承給後代子孫。

里海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

經營里山的豐富生物多樣性需靠森林管理經營,如疏伐、修剪,使陽光可以穿透,花草及其他落葉性闊葉樹才得以生長;里海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可以經過人為的營造及管理而提高。茲舉日本的一些例子:一、當破壞珊瑚的棘冠海星在琉球及和歌山大量繁生時,潛水者可以用人力來消滅牠們;二、為挽救昆布林的衰退,除了在海底再種植外,在靜岡縣也曾嘗試去撈捕過多的藻食性的臭肚魚,來減緩牠們對昆布林的危害;三、日本的琉球、有明海,人們會在潮間帶利用堆石、「抱墩」或「石滬」的古老捕魚法來增加海洋生物的棲所及魚類的食物,進而使生物多樣性更豐富。

同樣地,近年來臺灣許多的環保團體推動淨灘、淨海或下海清除廢棄漁網的活動,也有助於海洋生態復育;我國從40多年前即開始仿效日本,在臺灣各地沿岸投放人工魚礁或保護礁,來培育魚類資源,亦即以「人工棲所」方式來創造景觀,培育資源,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但是否真正符合里海的定義,還得要看這些措施是否真的能發揮預期的功效:亦即漁村經濟是否獲得振興,魚類資源是否達到培育的效果。

里海與人類的關係

里海與人的關係可由日本過去和現在的海岸環境狀況來瞭解。早年未受破壞的海岸所產生的效益是:人們到岸邊可輕易挖到蛤蜊供作晚餐的菜餚,到海濱去收割海草或藻類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孩童們可到潔淨的沙灘去戲水玩耍等等。但近年來,沙灘在流失、海草床及潮灘地的面積在迅速的衰減、海域的水質在劣化,於是人們不再願意去親近海洋,過去的里海也因遭受人類的蹂躪而成為荒蕪之地,或是沙灘上充斥著被潮水沖上來的垃圾;藻床和海岸濕地原本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棲地,但近三、四十年過度的填海造陸和建港築堤等工程,已使自然的海岸和潮間帶大量減少,嚴重損及生態系的平衡。如日本瀨戶內海的海草床和昆布林之面積已從1960年的2.3萬公頃減少到1990年的5,000公頃,潮間帶也從1898年的2.5萬公頃減少到2006年的1.2萬公頃(同一時期,臺灣的天然海岸更是在三、四十年內減損了近半)。換言之,過去由於快速的經濟發展,已使海岸帶遭到嚴重破壞。直到近年來由於人們保育意識的提高,海岸的保育與復育才逐漸受到重視。

臺灣的里海

在瞭解日本里海的真正涵義以及日本的一些實例後,就會領悟到里海其實並不深奧難懂,也不是什麼新創的方法。它就是永續的自然資源的管理及使用的一種方式,透過宣導教育及政府的輔導與支助,鼓勵在地的社區或農漁村能以社區營造方式來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環保且可永續經營的產業。

近三、四十年來,臺灣的海岸生態及漁業資源也和日本一樣面臨劣化及減產的危機,許多政策也開始轉型及轉向,譬如海岸零損失、漁港多元化利用、推動娛樂漁業、加強海洋污染防治、通過濕地保育法(但未將人工濕地納入)等等。又為配合「愛知目標」,行政院在新修訂的《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行動計畫》中,愛知目標4、7或14等均與里海有關,其中目標7的工作項目D00007即是「需規劃、發展與支持類似里山、里海倡議的永續生產系統」,並以所建立的數目作為績效評估的指標。

近年來臺灣沿海的許多社區及漁村也都成立了文化生態工作室,努力在追尋及保存即將失落的傳統海洋文化或古老漁法或技藝,希能將其轉變成生態旅遊或漁村觀光的文創產業。譬如宜蘭南方澳的鯖魚季、基隆的石花菜及鎖管季、金山的磺火捕魚、苗栗灣瓦及外埔石滬的採蛤、彰化芳苑海牛車採蚵或挖蛤、臺中高美濕地及嘉義的鰲鼓濕地、臺南的七股鹽田及黑面琵鷺、臺東鏢旗魚的黑潮文化、花東的賞鯨豚及柴魚製作、墾丁及各離島的珊瑚礁潛水旅遊等等。但是不可諱言的是我們在許多海洋保育的工作上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包括不當的海鮮文化、不當的漁業補貼政策、形同虛設的海洋保護區、遲未通過的海岸法、民眾的守法精神與保育觀念落後等等,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配合里海計畫的推動,臺灣的海洋才有永續的未來。

本文節錄轉載於《臺灣桃花源 看見里山》

Hits / 15012   Update / 2016-09-23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