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104期選文
【生態焦點】

口腹之慾V.S.海洋生態

 

(閱讀全文)

文.圖/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食物鏈瓦解的隱憂

  最近幾個月來潛水調查研究海洋生態時,發現台灣有些地方淺海珊瑚礁生態系的崩毀,可能與許多種海洋生物被過度捕撈有關。例如:在綠島公館港口外潛水時,發現海底珊瑚礁景觀十分荒涼,與過去到處可見珊瑚礁魚類的情況截然不同,如今海藻叢生,而且廣泛的覆蓋在活體珊瑚群體上,小型珊瑚礁魚類如雀鯛、蝶魚、隆頭魚、鸚哥魚、臭都魚等科別的小魚幾乎都不見了,連海膽和貝類也都消失無蹤。 

  一般人都知道草食性的海洋生物,扮演珊瑚礁海域平衡食物鏈物種消長的重要角色。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澎湖北部海域,特別在吉貝和目斗嶼海域潛水,也發現過去許多常見海參物種(如蕩皮參、黑海參)都已被採捕殆盡,連同各種不顯眼的海膽和貝類也都成為當地海鮮店的盤中佳餚,甚至由商人大肆收購後外銷至大陸。 

  這些海鮮物種在過去並非採捕對象,隨著常見海鮮資源的缺乏,讓牠們淪為台灣諺語「沒魚,蝦也好」,能吃就成為餐桌上的美食,這樣意味著某食物鏈階層的瓦解危機,可能會造成海洋生態有多大的衝擊呢?相信這是迫切且非常嚴重的海洋生態危機。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遷徙無國界

探索黑面琵鷺跨國研究

文/曹琬凌 公視國際部
圖/王徵吉、公視

因為黑面琵鷺走上國際合作

  場景回到1994年國際鳥盟世界大會。中央研究院動物所劉小如博士率先提出,黑面琵鷺是候鳥,不是台灣能夠獨立完成對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因而建議要加強國際合作;隔年在台北,跨國學者共同發表了「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成為各國合作保育黑面琵鷺的濫觴。

  自此之後,亞洲開始全面性的普查,確定黑面琵鷺的分布與數量,並展開跨國性衛星追蹤計畫,讓保育界對於這種瀕危鳥種的遷徙、棲地、與數量,有了概略性的認識,保育工作也有了行動依據。

   黑面琵鷺,屬於朱鷺科的冬候鳥,是全球6種琵鷺之中,最晚被命名也是唯一瀕危的鳥種,全球僅存2,000隻。牠在台灣被發現的歷史,要回溯到100多年前,英國人斯文豪(Swinhoe)於1863年首先在淡水河口發現一對黑琵;30年後,英國人拉圖許(La Touche)從台南安平出發,第一次看到一群 像黑面琵鷺的鳥停在台江內海的北邊;1925年到1938年日本人風野鐵吉則持續在安平發現50隻的黑面琵鷺;1984年台南鳥友郭忠誠連續2年在曾文溪口發現百隻以上的黑面琵鷺。直到現在,每年秋冬時節,總有超過族群量一半的黑琵會飛回台灣渡冬。

  但是究竟牠們春天北返之後飛向何處?中間又停留在哪裡?除了在南、北韓交界和中國遼寧外海的小島上,曾有繁殖紀錄外,這個答案其實並不完全為人類所知道。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跨世紀環保人物】 

蝶蝶不休

徐堉峰教授獲頒日本林賞(Hayashi award)獎

 

文/戴昱騁
圖/戴昱騁、徐堉峰

蝶戀 

  在師大分部蟬鳴不休的午後,徐堉峰教授在實驗室中快速地做著蝴蝶標本,他說,這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光,絕不輕易假手他人,所以即便是已屆門徒如林的教授級,他仍然喜歡親製標本。 

  師大生命科學院的實驗室裡還有其他學生,也正在整理著蝴蝶標本,不細看可能難以分辨眼前這位染著棕紅髮色、有著電影金剛狼一樣方臉型的「資深同學」徐堉峰教授,最近可是熠熠閃爍的「台灣之光」──獲得「日本蝶類學會學術委員會」的研究獎「林賞」(Hayashi Award)。 

  日本的蝴蝶研究水平向來自視甚高,獎項不輕易頒給外人,徐堉峰獲選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蝴蝶專家,這表示台灣的研究水準受肯定,徐堉峰口中的恩師、研究伙伴還有學生都與有榮焉。事實上這項國際認可國內蝶類研究成果的榮耀訊息,就是徐老師的老師楊平世教授告知本刊編輯部的。 

  徐老師還表示,他以「台灣產蝶類????最近?研究」為題作專題演講,日本人注意細節地逐頁以英、日語口譯;他會後還跟日本「蝶迷」交流台灣豐富的生態資訊,等於是作了一場很棒的生態外交。「熱情的日籍年青人興奮地告訴我,知名的蘇鐵害蟲蘇鐵綺灰蝶Chilades pandava 2008年出現在東京一帶」,不只得獎還領受到蝶迷逐蝶的熱情,徐教授說,「由於這種小蝴蝶的親緣地理和入侵世界各地的情形,一直是我研究室研究主題之一,這項訊息對我格外有價值。」 

 

  看著徐教授的巧手輕觸著盈盈可握的蝶身,眼光中彷彿再見到繁花盛宴間酣醉般的蝶舞。話匣子一開,在生態保育協會蔡秘書長的巧問之下,眼前這位充滿著熱情的教授,彷彿浸潤在蝶林之中,一個跨步,彎腰、頜首、低吻著他熱愛的蝴蝶世界,帶領我們進入他從小跌跌撞撞,但卻豐饒的戀蝶一生!「一粒蝶蛹」,因緣際會讓徐堉峰的生命,翩翩展翅如揚帆;蝶瓣如花,盪漾出徐堉峰教授研究蝴蝶的一世深情。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觀察站】

額外之眼

文.圖/黃嘉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古語有云:「眼睛是靈魂之窗」,所以當一個人無精打采、疲累或心思不在當下時,我們會用「雙眼無神」來形容他。「眼神」也就常能反應出代表一個人的身心狀態,例如「炯炯有神」、「顧左右而言他」這些句子都跟眼睛有關。心理學臨床治療的範疇中,也有向受治療者發問不同類型的問題,依照其回答問題時眼球轉動的方向,來判定其屬於「感觸覺型」、「聽覺型」或「視覺型」的人,並參考其所屬類型給予適當的治療方針,即使受治療者說謊,眼神的游移也難逃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之眼。

  眼睛,是最真誠的感官,似乎無法欺騙別人。然而,在自然界中,不少生物卻具備了「額外的眼睛」─假眼或眼紋。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許多動物類群中,尤其是鱗翅目昆蟲,如蝶蛾。在不同類群中也各自扮演著不同的功能與角色,如求偶時吸引異性,如孔雀或青鸞羽毛上的眼狀紋;嚇退天敵,當然也包含了欺騙天敵!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綠色瞭望】

鳥、燈光與一座橋

讓我們談談光害

文/黃光瀛 內政部營建署
  邱銘源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圖/黃光瀛

 

光害(light pollution),原意為光污染,
是人類過度或不當使用照明而產生的問題。 
光害不僅是能源的浪費、消耗,
而且已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及 「夜間下的星空銀河」等大自然賦予的襲產,
產生非常嚴重的威脅, 
歐洲國家早已紛紛推動相關立法工作
,以法律來規範 都市及人工構造物之照明。 
而斯洛伐克則是最早通過光害法的國家。 

光害來源與程度 

   到底光害的來源是什麼呢?光害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來源,一、輝光(sky glow),主要由都市集體光源及上射光源射到天空所造成;二、光侵擾(light trespass),即光線穿入不必要的空間;三、眩光(glare),直接目視照明系統而產生短暫的目眩;四、亂光(clutter),指光線過度及多種不同光源組合。 

   依林憲德教授團隊研究,由於大量且不當使用人工照明的結果,台灣已處於光害嚴重地區,尤以台灣西部最為嚴重。這些光害來源不但默默持續影響著人們的作息,同時也影響到生態系的夜間運作,只是一般人對噪音比較敏感,法規也有較明確的規範噪音污染程度,然而對於光害,則較無立即的感覺。

試想台灣居住都市的民眾,有多久沒享受到星空下蒼穹之美?除了天文學家及星象愛好者無法有效觀測星體外,自然界的動植物,更只能默默的承受光害所帶來的影響。世界上已有眾多的研究及證據顯示,包括昆蟲,魚類,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及哺乳類等,均有夜間的人為燈光影響其生理時鐘、行為、繁殖與遷移的例子,也受到各國科學家的重視。黑暗和光對生命內在的生理時鐘及影響是等同深遠。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1151   Update / 2016-10-10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