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系列演講─系列演講摘要

前言 | 系列演講資訊 | 系列演講摘要 | 台灣十大外來入侵種 網頁資源 | 消滅外來入侵種 全民一起來系列演講回顧

前言
  本年(99)度之系列演講為響應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適逢今年亦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自2010年5月22日(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起舉辦一系列精彩活動"生物多樣性學堂",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行政大樓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由第一線的專家學者分享多年經驗,帶領認識生物多樣性的美麗與危機。

《影片欣賞》活靈活現 台灣猴

  本片為林務局費時兩年,在彰化縣二水鄉山區拍攝的「活靈活現─台灣猴」生態影片,在美國蒙大拿第32屆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中,得到「攝影優異獎」和「科學內容呈現優異獎」兩大獎,並入圍國內「政府優良出版品」。

  透過影片,可以對台灣獼猴生態及保育有深一層的認識。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種動物之一,活躍於中低海拔山岳,在低海拔地區以彰化縣二水鄉山區居多。影片中可見台灣獼猴的生活習性與人類相近,天亮即出來活動,有強烈領域概念,人猴衝突常會發生,例如:台灣獼猴時常傳出侵入果園菜園等危害作物,造成農民損失,此外偶會發生獼猴出現住家附近騷擾或攻擊人的事件,因此,人類與台灣獼猴的棲地重疊度日益增高之時,如何與牠們互動的正確觀念極需被建立,如禁止民眾餵食,以避免獼猴為取得人類食物甚而傷人,才能使台灣獼猴與人類可以和平共存。

勇闖海底世界-牙醫師鏡頭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之美 / 林錦榮齒列矯正中心院長 林錦榮

   林錦榮齒列矯正中心院長林錦榮醫師提供許多珍貴的海底攝影數位影像,呈現瑰麗、絢爛的海底世界,首先登場的是海底的大明星─有著亮麗外表的可愛小丑魚是,為避免一般民眾因為電影《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的劇情內容,而對海底生態產生部份錯誤認知,林醫師藉著此次難得的機會,補充正確的海底生態知識。之後陸續播放許多精采的影片與照片,如槍蝦與蝦虎魚「蝦主內,魚主外」的互利共生模式、章魚與鰻魚「世仇對戰」後皆能全身而退、珍貴的豆丁海馬與海扇於白天及夜晚呈現的迥異風情、鸚哥魚利用吐出的大泡泡將自身的味道隔絕以避天敵而換得安穩的睡眠、及燕魚在做「海底SPA」時改變體色的影片紀錄…等,並費心搭配震懾人心的音效,提供聽眾一場由視覺與聽覺組成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饗宴。 現

  任海底玩家潛水俱樂部會長的林醫師強調,台灣海洋資源豐沛、生物種類多元,許多稀有的物種,甚至連國外都看不到的,他更以實際行動,推廣海底世界之美,於本場演講結束時,林醫師將其攝影作品所製作成的精美桌曆,分送給所有與會來賓,在現場造成非常大的轟動。 

 
 
本場演講結束時,林醫師將其攝影作品所製作成的精美桌曆,
分送給所有與會來賓,在現場造成非常大的轟動。
 

 

 

 
主題: 小丑魚家族
描述:公子小丑魚家族,前方體型最大者為雌魚,左後方次大體型為雄魚,體形更小則是不具繁殖能力的雄魚。若雌魚因故身亡,則雄魚將於短期內轉性為雌魚,而最大之不具繁殖力雄魚將轉變成具備繁殖力的雄魚,如此機轉可以避免不太會游泳之小丑魚遠離海葵之保護傘外出求偶。
 
 
 
 
主題: 海參之居維氏管
描述:海參於受驚嚇時會由尾部排出具有白色黏稠絲狀物,此為長在呼吸樹基部的「居維氏管(Cuvierian tubules)」,具有毒性及強力的黏性,會牢牢的纏住侵擾者。於帛琉之原住民常刻意擠壓海參,使其排出居維氏物管,並將之黏於赤腳上再沾上沙子形成能在銳利珊瑚礁上行走之特製海灘鞋!
 
 
 
 
 
主題: 蝦虎魚與槍蝦
描述:蝦虎魚主外,槍蝦主內,白眼點之槍蝦近乎全盲,永遠以觸鬚靠在大眼警戒的蝦虎魚尾巴上,一有動靜,魚搖尾巴,槍蝦即躲入洞穴中,並以不對稱之大螯弄出似槍響聲,以產生嚇阻作用,平常槍蝦以一雙大螯像堆土機般清理與蝦虎魚所居住之洞穴。
 
 
 
 

主題: 鸚哥魚吐泡泡

描述: 鸚哥魚是睡得很沈的魚,為防止睡覺時身體之味道被嗅覺靈敏且夜間活躍出來獵食的鰻魚所發現,入夜後鸚哥魚會利用口內特殊之唾液腺分泌網狀透明之罩子似紋帳包住自己,防止體味被鰻魚聞到,以安穩地睡覺。

 

 

保育的12個故事 /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退休教授 林曜松

  台灣曾經是保育荒地,保育觀念從漠視到重視,從忽略到建構,堪稱為動物生態學界的啟蒙導師林曜松教授貢獻自身專才,率先走出學院,呼籲政府及社會各界重視自然保育,為台灣相關法令勾勒出雛形,慢慢地開花結果,蘊藏了無數的動人故事。在開始說保育的12個故事前,先讓所有來賓觀看台灣有多美,介紹福山植物園、東沙環礁、龜山島、合歡山等美景,再細數各種野生動物的習性,如:台北樹蛙、艾氏樹蛙、梅花鹿、台灣黑熊、紫斑蝶、中華白海豚、五色鳥、櫻花鉤吻鮭、水雉等,富饒且多樣的生物不但是上天賜給台灣的瑰寶,更是無窮的資產。

  本次演講的保育故事皆是專家學者、社團或是民間人士所發起的活動,先提出個人保育概念,將保育觀念傳播後,進而形成一股督促政府、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再發展生態旅遊促使當地經濟受惠,參與保育的居民也了解永續的生態資源才是最有價值的資產。林教授娓娓道來12個民間的動物保育故事,由前後歷時20年才成立的關渡自然公園、從黑面琵鷺保育至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官田水雉棲地復育、紫斑蝶復育、青蛙學堂、八色鳥的故鄉─雲林縣「湖本村」發展生態村、達娜伊谷與墾丁推動魚類保護區、鯨豚與綠蠵龜的保育推動、社頂部落與桃米村重建,利用豐富的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村等故事,讓大家了解這些艱辛但意義重大的歷程。 林教授娓娓道來12個民間的動物保育故事,讓大家了解這些艱辛但意義重大的歷程。 

《影片欣賞》繽紛台灣再發現─希望的種子 & 種下一棵綠色奇蹟

  森林裡一粒希望的種子落了地,在自然界中一棵種子要卓然成林繁衍出更多希望的種子,機會十分渺茫。本集內容為介紹採種、育苗對造林計畫的重要性,林務工作者冒險爬上大樹,採摘樹種,不同的種子需要的發育條件不同,再依照不同樹種做適當的處理,作為提供植物研究的素材、或是作為復育森林的種原庫。而 人類從森林中獲得最多,但也因自身的發展所需,傷害了森林,於是,林務工作人員,以造林修補大地的傷口,不同環境需不同樹種造林,在海岸線造林,為了讓造林順利,須以外來種木麻黃擔任第一線的防護基礎,防護第二線後再以原生多樣的樹種施行生態造林,建立複層海岸防風林。

   森林是重要的可再生資源,保護擁有珍貴物種的林木與改善備使森林受威脅的管理系統,持續合理的利用森林資源,便可永續提供人類珍貴的森林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

2010之後 我們該做些什麼? /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李玲玲

   今年正是「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 Biodiversity Target)設定的達成年,究竟成效如何?李玲玲教授指出雖然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在10月才舉行,但由聯合國祕書處於5月10日發表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指出,全球未能實現之前承諾的到2010年顯著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正式宣告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失敗!其中,海洋的珊瑚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陸地上的任何物種都更嚴重!2010年目標之所以失敗,主要是由於大多數國家仍未充分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巨大價值,讓生物多樣性一如工作、食物和衛生等議題,與眾人的生活做更緊密的連結。

  2010之後,我們該些做什麼?李教授指出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地球的承載量40%,卻還再繼續不永續的消耗我們的地球!因此應加強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政府與社會中主流化,削減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壓力,減少不永續消費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並推動永續利用…等行動方案,視其為幫助全球社會避免風險的高成本效益之明智投資。今後10-20年內所採取的行動以及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所確定的方向,將決定人類文明過去1萬年所賴以存在的環境是否能在這個世紀之後繼續下去,如果我們不能善用這個機會,地球很多生態系將進入前所未有的新狀況,屆時生態系是否有能力滿足當代和子孫後代的需求,將是一個非常不確定的問題。本年度成果展的主題「Plus One!Plus You!生物多樣性 非你不可!」即是期勉大家從自身開始做起,進而影響社會,共同維護生物多樣性!

《影片欣賞》產房

  本片透過知名生態紀錄片導演柯金源的鏡頭,紀錄了海洋環境保育工作者郭道仁所帶領的團隊在台灣東北角獨立打造了第一座結合復育、研究、教育、觀光與產業價值的海底社區─軟絲「產房」,訴說著人們親臨海洋、發現問題、檢討反省、動手實踐的動人歷程。

   郭教練一向以人與海洋共生互利的生活態度,為自己帶來豐富喜悅的生命經驗。偶然機會下發現東北角是軟絲喜歡產卵的地點之ㄧ,牠們喜歡產卵在枝狀珊瑚與軟珊瑚基部等自然環境,但是曾幾何時,海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牠們卻跑到爛魚網及廢繩子上產卵,造成族群數量驟減。郭教練想起早期於馬來西亞潛水時,發現當地人用椰子葉或棕櫚葉吸引軟絲過去產卵,當然也吸引了很多魚群聚集,潛水者亦可以在潛水過程中與海洋生物互動。因此,郭教練帶領一群海洋環境保育志工,在金沙灣附近海域,以桂竹叢模擬自然環境,宛如馬尾藻的生長情況,開始為軟絲建造天然環保的產卵魚礁,希望讓軟絲產量增加,進而達到復育效果,沒想到以自創土法打造的人工「產房」,深受軟絲的喜愛,每到產卵季節,卵包幾乎掛滿竹叢魚礁,且聚魚效果與經濟效益皆佳。但是公部門與部分海洋學界對這種復育方式仍持觀望的態度,因此保育人士只能孤軍奮鬥,每年以單薄的力量,一點一滴的不斷為軟絲重建產房,但是保育志工的熱情,實在趕不上海洋環境衰敗的速度,也無法擔負漁業資源復育的重擔。

 
經過各種材質的試驗,
新鮮的桂竹是軟絲們最中意的產房
竹叢上覆掛滿數萬顆的卵團
當海洋環境變遷和破壞後,
軟絲只能將卵條寄附在海底的垃圾中

外來入侵種對台灣的淡水魚類的影響 /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 陳義雄

  陳義雄教授指出外來種是很嚴肅且沉重的議題,進入外來種的議題前,先淺談台灣原生淡水魚類的生態特色,目前台灣至少有232種原生淡水魚類,有40種特有種淡水魚,這些魚種一旦滅絕,就表示在全世界絕跡。在此介紹鯉科與蝦虎科魚種分類之研究進展,並提供聽眾數種未描述種、剛發表的世界新種以及新紀錄種魚種的新發現,由此可見台灣生物豐富度之高。

  令人最為憂心的是,台灣純淡水域多樣化的魚種,皆為中小型魚類,幾乎不可能與大多具有強攻擊性的外來種來相互競爭的,因此絕大多數魚種僅能處於劣勢而挫敗的情勢。以不同入侵途徑的外來種淡水魚類,不論是經濟性魚種或觀賞魚種,由野外調查確定已在自然水體中繁衍生存者,共計達到32種以上,例如:食蚊魚、孔雀魚、淡水銀鯧、珍珠石斑、線紋鱧、印度玻璃魚…等魚種,而外來種所的入侵水域,很難再使原生魚種有回復優勢的機會,由於溪河水域的流通性佳,往往造成擴散後,大量繁殖而到了無法控制的局面。

   防治的基本原則,實則是重於預防遠勝於任何事後的補救措施。因此除了進口海關的嚴格把關與執行水產物種的確實檢疫,並施行負面魚種名錄表列的篩選檢核制度外,尚需考慮嚴禁具攻擊性等中大型的水產物種的引進與杜絕走私等非法途徑,所有預防措施一起並行實施,才能使本土自然水域珍稀與特有的淡水與河口魚類生態資源,能夠永續的保育,且生生不息。

高屏馬口鱲 
高屏馬口鱲( Opsariichthys kaopingensis )又稱高屏鱲、溪哥、苦粗仔和紅貓等等,為台灣特有種,是陳義雄教授於2009年發表的世界新種。(陳義雄教授提供)
棘鱗裂唇鯊 
「棘鱗裂唇鯊 」(Lentipes armatus )是台灣原生種,改寫了牠是日本特有種的學術研究紀錄。(陳義雄教授提供)

生命聚寶盆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 趙榮台

  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趙榮台研究員長期致力於維護多樣性的推廣,首先以聚寶盆的故事為引言,將聚寶盆視為生物多樣性,再利用故事中人物對聚寶盆的所做所為,比喻人類對待生物多樣性的方式並衍伸出的後果,例如:生物多樣性一定可造福人類或是無人可分享生命聚寶盆的豐富。

   投物輒滿的夢幻器皿稱之為聚寶盆,以表示聚寶生財之意,聚寶盆既可以生財、生土,當然也可以生生命,生命聚寶盆即生命多樣性之意,代表生命源源不絕的湧出,而財富、幸福也隨之積聚。生命聚寶盆(生物多樣性)何寶之有?生物多樣性簡單而言,即是一切生命形式的變異,多樣性的生物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人類所需的氧氣、糧食、清潔的水、藥物、美與靈感,還有許許多多充實我們生活的要素,都是由各類的生物物種所提供的。但是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生物多樣性變化愈來愈少,基因流失、物種滅絕、生態多樣性品質愈來愈差,地球上的物種正以遠遠超過自然的速度走向滅絕,因此保育生物多樣性是刻不容緩的行動,讓生命聚寶盆持續發揮它的功用。

《影片欣賞》森之歌

  公視新聞部紀錄片製作人柯金源導演長期關懷環境生態,本部片由海岸至高山,一一探索各地的山林樣貌,體檢台灣的森林與使用木材情形。台灣的陸域面積與目前所紀錄到的生物種數,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平均值的100倍,處處都是珍貴的生態多樣性基因庫,是北半球物種的諾亞方舟,經過一、二百萬年演化而產生的天然林,護育著大地,也是我們最佳的守護神。島嶼先民陸續形塑了山林的樣貌,樹的命運取決於人的智慧與價值觀,人類與森林關係密切,但人類卻當森林是一種財產,砍伐森林是國庫重要的收入,台灣山林前後經歷全面皆伐、林相變更、農業上山等各種謬誤的開發政策,漸漸步向崩潰的臨界點,在90年代,發起森林保育運動見證台灣土地脈動的生命奇蹟。目前台灣99%的木材使用量都是自國外進口,還曾經是熱帶雨林木材的全世界第二大進口國,不當的伐木策略反而會造成當地人更弱勢,並影響其文化與生命的存續,柯導演呼籲大家發揮消費的監督能力,選擇綠建材或友善環境的綠色標章產品,顯現公民參與的力量。

海鮮的美味輓歌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長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表示,台灣周邊是全世界海洋生物最豐富的地方,四周海域地形複雜,加上不同洋流流過,因此魚種特別多;但台灣海洋生態也被破壞得很嚴重,因為對海鮮的高度需求而造成的海洋食物鏈大崩解,許多過去數量豐富的魚種現在都已變得稀有,甚至滅絕。研究指出,全世界已有 75%的商業漁獲族群瀕臨崩潰。而台灣各地舉行的海洋觀光活動,幾乎都是舉辦吃海鮮的「魚季」或 「魚祭」活動;其實大多數外國人通常只吃某些經濟魚類,台灣人卻把「海洋文化」當成「海鮮文化」,什麼魚都吃,實在不值得鼓勵。紀錄片「魚線的盡頭」(The End of the Line)開啟眾人的海洋環保意識,猶如海洋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科學研究大膽預言,魚類2048年將從海洋消失,只要人類持續過度漁撈,魚類終將滅絕。

  邵執行長長期深耕海洋保護運動,但海洋保育要有成效,還是得靠政府、漁民、消費者三方的努力,建議應效法歐洲行之已久的「生態標章」認證,推動「環保海鮮指南」;為避免過度捕撈造成魚類減產,應提倡「慢漁運動」,以良好永續的撈捕方式,讓小魚有機會成為漏網之魚,在海洋繼續成長。透過挑選海鮮,保護海洋環境,例如奉行「底食原則」,不吃食物鏈頂層魚類。

魚線的盡頭劇照
畫面摘自http://endoftheline.com/film,讓大家能正視海洋資源衰退的問題,並提昇對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的正確觀念和知識。
魚線的盡頭 
本記錄片揭示海洋與漁業的危機,提醒人類自省對海洋生態造成的浩劫。

TOP

Hits / 1312   Update / 2016-09-0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