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螢——清風 微光漫漫行~萬螢千光

萬螢千光

螢火蟲在分類上屬於螢科或雌光螢科的昆蟲,全世界目前已知的種類約有2千種,而臺灣地區可見的種類已達70種,這些螢火蟲在生態與外型上,也都各具特色。

近年來台灣螢火蟲分類研究

臺灣的螢火蟲研究約莫有一百多年歷史,這段時間內歷經日本及台灣學者陸續投入研究及探討所發表螢火蟲種類相當多,但仍有許多未能妥善處理的分類群或是基礎生物學之問題,然而隨著近年來樣本收集完整度提升及不斷更新的分類研究技術,使得有越來越多的新物種或隱蔽的物種逐漸被發現並重新檢視。

而上述所提這些分類尚未完全釐清的種類中,有不少種類是被歸類在螢科 (Lampyridae)、熠螢亞科 (Luciolinae) 中的熠螢屬 (Luciola) 底下。過去熠螢屬共有12種螢火蟲;在2010年時,中國及澳洲學者合作發表了水螢屬 (Aquatica Fu, Ballantyne and Lambkin),並將原本歸屬於熠螢屬下的黃緣螢 (A. ficta)、黃胸黑翅螢 (A. hydrophila) 併入 (Fu et al., 2010)。

2013年數個東南亞國家之螢火蟲研究學者共同合作發表新的晦螢屬 (Abscondita Ballantyne, Lambkin and Fu),並把黑翅螢 (A. cerata)、大端黑螢 (A. anceyi)、端黑螢 (A. chinensis) 及邊褐端黑螢 (A. terminalis) 等四種併入(Ballantyne et al., 2013);此外,2016年新的分類研究報告指出,東南亞有七種螢火蟲被併入新的骨螢屬 (Sclerotia Ballantyne)內,而其中就包含臺灣另一種水生螢火蟲 — 條背螢 (S. substriata) (Ballantyne et al., 2016)。

因此,截至目前之研究發表,過去的 12 種熠螢屬種類,已有7種被移出,並多出了三個新的熠螢亞科下的新屬。 (資料來源:王億傑整理)

 

◎ 螢火蟲消失的原因:

近年來都市化及土地開發對螢火蟲的棲地及生態都造成相當大的衝突;久而久之,螢火蟲的數量因而逐漸下降。造成螢火蟲逐漸消失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因素:

1. 棲地遭到破壞:因為人類過度的開發,使螢火蟲的生活環境消失,導致棲息環境遭到破壞,使得螢火蟲逐漸減少。

2. 人工光源帶來的衝擊:人類生活不免需要照明,而人工的光源對於發光為求偶方式的夜行性螢火蟲形成嚴重的干擾;不但影響幼蟲活動,也干擾成蟲的求偶行為。

3. 河流、溝渠水泥化所引起的危機:河道及溝渠的土堤是螢火蟲蛹化和雌蟲產卵的場所。水泥化的河岸不適宜幼蟲化蛹及成蟲產卵。

4. 農藥的使用:各種殺蟲劑、除草劑會對螢火蟲產生直接的毒害,更會間接影響其獵物的數量。

5. 水污染造成環境的劣化:家庭廢水、工業廢水及農業廢水直接污染水源,危害棲息其中的水生螢火蟲幼蟲及所賴以為生的螺類和水生昆蟲。

6. 外來種的引入:水棲螢火蟲之食物以螺貝類為主;福壽螺因人為非法地引入臺灣,對水生螺貝類可能造成食物和空間競爭,包括螢火蟲和他們的獵物都造成不利的影響。

Hits / 3214   Update / 2017-04-24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