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大海假我以營生

前言 | 最新消息 | 海的生命與恩惠 | 生病的海 大海假我以營生 | 永續海洋 | 許海洋一個未來 | 相關系列活動

大海假我以營生

前言
        18世紀西方大國爭相造船出航,是為了擴張領地、爭海上霸權;現在造大船,是為了捕大魚、捕更多的魚,而且隨著人口增加,對海鮮的需求遽增,發明的漁具漁法更有效率,漁獲量增多、大小通吃,因為這樣才足以供應全球所需。

你能想像,有一天大海再也捕不到比目魚,而鰻魚苗也稀少得讓人望眼欲穿,鮪魚、鮭魚則越捕越小;從前認為取用不盡的海洋資源,近十幾年來迅速的衰退,近三分之一的海洋魚類處於枯竭狀態,且枯竭的速度正在加快。科學家警告,2048年人類將面臨無魚可吃的窘境,我們正是能吃到野生海鮮的最後一個世代。

我們的漁業現況需要哪些改變?問題要如何解決?國際又有哪些規定約束?最後我們要交給後代一份什麼樣的漁業成績單?當然是要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要漁業資源豐富、要海洋棲地健全……,請支持永續漁業、永續海洋!

 

【翻一翻-台灣常食用的海鮮料理】

       我們超愛吃海鮮,以全球2001~2005年的統計,台灣的消費量為150萬噸,排名第12名。生活中有哪些你愛不釋手的海鮮料理?這些海鮮料理又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事呢?

種類 描述
鮪魚生魚片 最後一口鮪魚生魚片
鮭魚排 野生鮭魚遭受人類捕撈及養殖鮭魚的嚴重威脅
鱈魚堡 你吃的鱈魚是鱈魚嗎?野生的鱈魚正瀕臨滅絕
魩仔魚炒蛋 吃了牠,你與大魚爭食,也毀了小魚的家!
魚翅羹(佛跳牆) 被割去魚鰭的鯊魚因為失去行動能力在海中痛苦地等死
飛魚卵香腸 一口吃掉數百個來不及長大的小生命
野生烏魚子 消失的烏金-野生烏魚已不復見
虱目魚粥 綠色環保的聰明消費
櫻花蝦炒飯 捕撈1公斤的蝦犧牲10公斤的生命
蚵仔煎/麵線 蚵仔是濾淨水質的好幫手
鰻魚飯 鰻魚是高價的奢侈品

【找一找-魚兒的X檔案】 
       不只台灣,世界的海洋生物,在人類的漁業活動之中,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從你認識的海鮮開始吧!你是否認得出牠們在還沒變成桌上菜餚前的樣貌?本區的魚兒都是該種類的原本大小,找到牠,並從這裡好好的認識牠們吧!

種類 描述 產地 資源
現況
漁法

鱈魚
(COD)

體長:
平均約1m
最長約2m
♦ 我們常吃的魚堡、魚排,其實幾乎都不是真正的鱈魚。真正的鱈魚僅3種:太平洋鱈、大西洋鱈、格陵蘭鱈。過度捕撈使大西洋鱈魚族群消失90%,瀕臨滅絕。
♦ 2010年全球捕獲的鱈魚中超過60%都是幼魚,過去30年中數量也減少了70%以上,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繼續下去,15年後鱈魚將會徹底滅絕。
♦ 過度捕撈使加拿大紐芬蘭大西洋鱈魚漁場崩潰,1992年下令禁捕鱈使得三萬人失去工作,接下來的十年當中紐芬蘭的人口下降了10%。
現在人們捕撈外型及口感類似鱈魚的魚種,冠上鱈魚的名稱,成為鱈魚的替代品,如:黑線鱈、美露鱈。但牠們也正走上相同的命運。
北大西洋、太平洋之寒冷水域 枯竭 撈(拖網、圍網為主)

REDFISH

體長:
平均約45cm  
最長約100cm
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深海魚,因過漁使阿拉斯加及歐洲漁場相繼枯竭,被列入瀕危種。以深海底拖網進行捕撈作業,過程破壞冷水珊瑚、深海生態系。 東西大西洋 枯竭 捕撈(底拖網)

大比目魚
(HALIBUT)

體長:
最大可超過3m
台灣稱「扁鱈」,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比目魚,有超過3m,重達333公斤的紀錄。生長慢、性成熟晚、壽命長,因長期過漁被列入瀕危魚種。漁法還破壞了棲地。 北大西洋、近北極海域 瀕危 捕撈(底拖網)

齒魚
(TOOTHFISH)

體長:
平均約70cm
最長約230cm
鱈魚代用魚之一,俗稱美露鱈、南極鱈、黑狗鱈、圓鱈。深海魚,壽命長達50歲,10歲以上才具有繁殖力。過度捕撈及非法捕魚、混獲問題嚴重。 南大洋 易危 捕撈(底拖網、大型刺網、延繩釣)

橘棘鯛
(ORANGE ROUGHY)

體長:
平均約38cm
最長約75cm
已知最長壽的魚類之一,深海魚,25歲以上才能繁殖,可以活到100歲。紐西蘭海岸的橘棘鯛僅8年內就過度捕撈,目前僅剩其原本的17%。漁法還破壞了棲地。 南太平洋、東北大西洋 枯竭 捕撈(底拖網)

HOKI
(Blue Grenadir/blue hake)

體長:
平均約110cm
台灣稱白鱈、藍鱈、南冰魚、福氣魚。生息於澳洲、紐西蘭南方海域的深海魚,4~7歲以上方可繁殖,壽命可達25歲。過漁和混獲的問題嚴重。 紐澳南部海域 枯竭 捕撈(拖網、底拖網)

鰻魚(EEL)

體長:
日本鰻約1m
♦ 全世界的養殖鰻魚皆須仰賴野生鰻苗,因長期捕撈,世界上幾種主要的鰻魚種類產量已經下降到1980年代的10%。
♦ 2010年鰻魚價格是10年前的10倍。鰻魚苗的捕撈量比往年減少了2/3,價格也跟著節節高升。過度的捕撈讓未來鰻苗有可能再也捕不到。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枯竭 捕撈(手叉網捕鰻苗)

鮪魚
(TUNA)

體長:
黑鮪平均約2~2.5m
最長約4.6m
♦ 8種鮪魚中已有5種遭受威脅,94%的大西洋黑鮪魚因過漁而消失,和其他數種鮪魚都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CUN)瀕危物種紅皮書。
♦ 鮪魚因其成熟時間長,在過度捕撈的壓力下,南方黑鮪已減少了90%,西大西洋黑鮪的成魚數量僅剩3%,另外大目鮪也僅剩下17%的族群。
♦ 台灣90年捕獲的黑鮪魚尾數為6686尾,100年則銳減到923尾,目前之產量已是15年前的1/10,且體型也明顯縮水。
太平洋、大西洋 瀕危 捕撈(延繩釣、圍網、流刺網)

飛魚
(FLYING FISH)

體長:
平均約45cm
♦ 因飛魚有在海面漂浮物上產卵的習慣,因此飛魚卵的採集是使用平舖在海面的草蓆,誘使飛魚將卵產在其上。
♦ 台灣不但捕撈飛魚,也採集飛魚卵,未嚴加控管的狀況下,已使 飛魚數量大減,連帶影響以牠為食的鬼頭刀等中大型魚類的捕獲量。
台灣、印尼、秘魯 枯竭 捕撈(焚寄網、定置網、草蓆-飛魚卵)


(SHRIMP)

體長:
櫻花蝦約2.5cm
♦ 蝦拖網因網目小且沿著海底拖行,破壞棲地且捕撈大量混獲,混獲物種沒有經濟價值常被丟棄,早已死亡。捕撈1公斤的蝦子會得到10公斤的混獲。
♦ 台灣的櫻花蝦也是使用底拖網所捕獲,近年來過度捕撈及棲地受損嚴重,已使得產量銳減,不到往年的1/3。
♦ 養殖1公斤的蝦肉,需要用掉2~4公斤的魚肉。蝦類養殖除一般養殖問題外,還大量耗費水資源,砍伐紅樹林以闢建成養蝦場,遭受污染後也造成不可回復的後果。
各大洋   養殖/捕撈(蝦拖網、底拖網)

烏魚
(SEA MULLET)

體長:
平均約60cm
最長約120cm
♦ 野生烏魚體型最大可到120cm。10多年前,台灣每年可抓一、二百萬尾的野生烏魚,現在卻只剩10萬、20萬尾左右,且年齡及體型大幅減小。
♦ 一般烏魚養殖體型在60cm左右,現在台灣雖已能自行養殖,並有優良的烏魚子製作技術,但仍有許多人偏愛為數不多的野生烏魚子。
中國、台灣沿岸、美國、澳洲、墨西哥 枯竭 捕撈(流刺網、圍網、定置網、巾著網)

鮭魚
(SALMON)

體長:
大西洋鮭魚約1m
♦ 由於汙染、棲地壁畫及捕撈等因素,野生大西洋鮭魚數量在過去30年中下降了80%以上,如今野生的大西洋鮭魚已被全歐洲列為瀕臨絕種動物。
♦ 目前全球的養殖鮭魚佔全球消費的2/3,僅1/3來自野生捕捉。99%大西洋出產的鮭魚都是人工養殖的,超過80%太平洋出產的鮭魚則是野生。
♦ 養殖的鮭魚問題重重:疾病傳染、藥物殘留、餵食大量魚粉、環境汙染、雜交弱化野生族群的基因庫等等,造成不可回復的結果。
大西洋、太平洋 野生瀕危,多以養殖為主 捕撈(流刺網、曳繩釣、手釣)/養殖

鯊魚
(SHARK)

體長:
最大的鯊魚:
鯨鯊長15m
♦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的報告指出,全世界的鯊魚種類有354種,已有111種鯊魚瀕臨絕種,將近1/3,有的種類甚至減少了98%之多,瀕臨滅絕。
♦ 每年至少有4~7千萬隻鯊魚,因魚翅需求而遭殺害,2008年更超過1億隻,意即每天有30萬隻的鯊魚命喪人類手中。大量捕抓,使鯊魚的數量30年來下降了90%。
♦ 華人市場大量消費魚翅,而形成全球捕鯊風。且鯊魚僅魚鰭具高經濟價值,常被割下魚鰭後即丟棄回海洋。失去行動能力的鯊魚只能在海底等死。
♦ 鯊魚絕跡最終會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崩潰。澳洲塔斯馬尼亞的鯊魚遭過度捕撈,使八爪魚失去天敵數量大增,八爪魚獵物的龍蝦大量減少,龍蝦捕撈業因此受創。
各大洋 近1/3種類瀕危 捕撈(延繩釣-混獲)

魩仔魚 
(為鯷科、鯡科魚類幼魚,如:異葉公鯷、西姆圓腹沙丁…)

體長:
平均約4cm
♦ 魩仔魚為鯡科和鯷科魚苗的總稱,但常有其他魚類的仔稚魚混入其中。魩仔魚是許多中大型魚類的食物,過度捕撈會導致以牠為食的其他魚種連帶減少。
♦ 1977年以前魩仔魚年產量約12,000公噸,引進魩仔魚雙拖網後,至90年代已降為1500公噸,也使沿岸的白帶魚、鯖、鰹、魚參銳減。
太平洋、台灣各地沿近海 下降 捕撈(魩仔魚雙拖網、底拖網、焚寄網、巾著網、圍網)

虱目魚
(MILK FISH)

體長:
平均約50cm
台灣大宗的養殖產業,為雜食性魚種,不需使用大量動物性餌料,也吃水草,資源消耗量低,是推薦食用的海鮮。 印尼、太平洋、台灣南部 穩定 養殖為主

蚵仔
(OYSTER)

體長:
平均約8cm
♦ 全球的牡蠣有100多種,多數可供食用,屬於重要的經濟貝類。牡蠣濾食水中浮游生物,不用餌料又能過濾水質,還有固碳的功能,是推薦食用的海鮮。
♦ 養殖貝類如:文蛤、九孔等,多數都吃植物性飼料,甚至不需飼料,非常符合環保、永續的原則,建議食用。
世界各地 穩定 養殖/徒手採集

 

【停一停-抓光光的海洋經濟】

       除了作為海鮮之用,國內外也捕捉了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製成中藥、用作觀賞、娛樂……等等,這些生物在人類大量的漁業活動中,遭受不人道的對待,即將消失殆盡……。

種類 描述 資源
現況
珊瑚礁魚類 ● 珊瑚礁魚類是熱門水族物種,在亞洲更吹起一股海掀熱潮。每年有13,000噸的食用珊瑚魚運往香港,超過一半被中國消費,台灣一年也吃掉200噸。
● 除了捕獲量大,毒魚的捕魚方式更是問題嚴重。投放的氰化物使珊瑚礁死亡。捉到的魚,人吃了也會累積毒素,放在水族箱飼養的則在2周後死亡。
枯竭
寶石珊瑚

寶石珊瑚屬於紅珊瑚科種類,生長在深海自古即為佛家七寶之一,具有美麗色澤,被用來做為昂貴飾品,在生態上的重要性仍待研究。目前漁業署已制定管理辦法,以漁業分區、總量管制來規範漁民,期待透過有效的管理,讓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枯竭
淺海造礁珊瑚 淺海造礁珊瑚會形成珊瑚礁,可以提供許多海洋生物優良的棲地環境,在海洋生態上十分重要,素有「海中熱帶雨林」之稱。早期過度開發,如今劃設海洋保護區已是世界趨勢。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珊瑚礁生態嚴重的影響,需有更積極的手段保護,來復育珊瑚礁生物多樣性。 枯竭
海馬 ● 海馬除了作為水族觀賞,每年還有600萬隻被製成中藥。大量的捕捉加上捕捉過程中會破壞棲地,使多種海馬陷入瀕危。
● 在墾丁發現稀少的豆丁海馬後,為當地潛水業帶來商機,但在2008年時遭到不肖業者惡意捕捉,連牠棲息的海扇珊瑚一併被盜取。
瀕危
曼波魚 ● 曼波魚大約可長到2公尺長,巨大、溫馴又可愛,在外國是人人夢想親近、潛水者遠道拜訪的對象。
● 開辦曼波魚季後,大量捕撈已使曼波魚族群遭受威脅,漁獲量即逐年下降。2005年捕獲尾數較2003年下滑70%,重量也減少72%。
下降
海豚 ● 早期世界各地表演的海豚都是野生捕撈的,在日本,海豚被趕進海灣中,挑選表演用的海豚後,剩下的全部當作食物販售,相當殘忍。
● 海豚的訓練及表演已違背海豚本身的生活習性,有些海豚會出現自虐、自殺的現象,而觀眾的呼喊聲,也往往讓聽力敏感的海豚感到巨大的壓力。
受威脅

 

【想一想-台灣捕獲魚種排行榜】
       台灣是小國,但你不知道,在漁業方面我們是超級強權!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2年統計資料中,世界主要國家捕撈漁獲量台灣名列第18大國,在鮪魚及秋刀魚漁獲量方面僅次於日本,為第2大國,魷魚則列世界第3位。另外台灣也是全球第4大鯊魚捕撈國,僅次印尼、印度跟西班牙。

然而事實上,台灣主要的大宗漁獲,將近一半以上皆外銷到世界各地。我們所捕撈的遠比吃掉(真正需要)的還要多,公海是屬於所有人的,但這樣撈法是否符合公平原則?

現代漁業問題
─捕撈
       近代的漁撈技術精進,是美夢也是惡夢的開始。
聲納及冷凍設備,人造纖維網具和優越的航行能力,使漁船撈遍全世界,甚至深入極地,將魚群一網打盡。漁業技術科技化後,彷彿海洋有無盡的資源,可供人類無限使用,但事實上卻非如此。
1950年開始的30年間,漁獲量增加了3倍;過去50年來漁撈量增加了5倍,但1990年高峰期後進入停滯、下降狀況。
從數量來看,漁獲量下降或許並不明顯,但卻是重大警訊。「技術進步但漁獲卻無法增加」意味的是:漁業資源事實上正在枯竭。
魚群雖然減少,但漁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深入過去未曾涉足之處抓魚、大魚抓盡換抓小魚,才使總量呈現不變。但這樣無法改變魚源減少的困境,甚至讓瀕危族群更雪上加霜。

─捕撈:過漁

       當前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捕撈。漁業是再生性資源,在對的時間、適量的捕魚,就可以永續經營。有了強力的技術但缺乏管理的遠見,全世界長年累月毫無節制的撈捕,使漁業資源接近崩潰邊緣。

至今全世界有1/4的漁場已經宣告枯竭,1/2的漁場過漁持續惡化。90%的大型魚類(如鮪魚、旗魚)已經自海洋中消失,70%的漁業呈過漁或已經倒閉,還有7.2萬個工作機會因資源枯竭而消失。

─捕撈:混獲
       無論是魚網或釣線,現今的漁具與漁法無法只捕撈目標魚種,在捕魚時一起捕到的其他誤捕生物稱為混獲(by-catch)。混獲常因經濟價值低而被丟回海中,但混獲的生物早已死亡。
依照漁法的不同,魚貨中混獲的比例不一。底拖網撈起的漁獲中有70%都是混獲,而且還會搗毀海床棲地。混獲對海洋生態是嚴重的創傷與浪費;此外還常有鳥類、鯊魚、海龜等被漁具纏繞上鉤而死去。

─捕撈:IUU(非法、無管理、未報告)(illegal, unregulated, unreported, IUU)
       目前國際針對少數重要經濟魚種(如鮪魚、鮭魚)組成國際管理組織,規範並分配捕撈量、讓飽受捕撈壓力的魚種能略受保護。而IUU漁船無視規範、不配合保育管理措施、未繳交或繳交不實之漁獲報告,嚴重傷害漁業資源永續,而成為近年各際漁業會議討論之焦點。
全世界IUU非法捕撈漁獲數量高達1100~2600萬公噸,價值在100億~260億美元之間。但由於經濟(利潤龐大,且IUU漁民規避監督所需付出成本不高)、制度(無強力管制)、社會(大眾對漁獲來源的不關心)等,使IUU漁業橫行。

為抵制IUU的漁業活動,港口國、貿易國和船籍國需一同努力,並阻止其產品進入國際貿易市場。   以歐盟為例:過去歐盟每年進口的150億歐元水產品中,有11億為IUU產品。為此歐盟從2010年開始實施「反IUU法」,確保輸入水產品非IUU漁獲。還對IUU情況嚴重國家、取締IUU能力不足國家,列入「不合作第三方國家名單」,該國的漁船禁止在歐盟港口停靠,其水產品也禁止在歐盟地區銷售。

─養殖
       養殖業的顯著成長,是伴隨著90年代開始的漁源枯竭現象。1980年養殖業興起時,產量僅佔全部海產的6%,1994年開始以年7.5%的速度擴張,2009年已漲至50%,世界農糧組織(FAO)更預測2025年將會達到60%。

利弊難定的養殖業
       因此養殖業的作法,同樣左右海洋的健康。關於養殖利弊的討論有各種不同看法,優點主要認為是:降低野生族群捕撈壓力。但是有些魚種的幼苗(如鮪魚、鰻魚)必須來自天然環境,魚苗需求反而導致漁民大小不分全部都抓,更加深了問題。

─養殖:環境破壞 -天然海岸消失
       沿岸養殖仍為目前主流,天然海岸因此被飽受利用;東南亞、墨西哥砍紅樹林養蝦情形嚴重,台灣的養殖業也以利用天然海岸為主,同時有超抽地下水問題。

蝦類養殖破壞環境問題長久存在,列如蝦類輸出的大國-泰國,泰國灣90%以上紅樹林被改建為養蝦池,但又因淤水太多及池塘阻塞,兩季後就完全沙漠化而遭受到廢棄的命運。據WWF統計,在1985~1995年間全世界由紅樹林改建後,遭荒廢的蝦池即達15萬公頃。還不包括為取得蝦苗、投放飼料藥物的問題。

─養殖:疾病和污染 -「水下養雞場」!? 
       大規模集中飼養帶來的污染、疾病問題十分驚人。以鮭魚為例:養殖欄網內平均養有5萬條,甚至8萬條鮭魚;小型養殖場約養20萬條,大型則超過100萬條,且平均活動空間不到一個浴缸大,而被戲謔為「水下養雞場」。
這樣的環境中,疾病、寄生蟲肆虐成為常態,必須大量投藥。藥物中含有毒性或致癌成分,對人或其他生物都有害;加上大量排泄物、飼料殘留(20萬條魚的養殖場,每天的污水量和6.5萬人一天的量一樣多)的結果,就是造成嚴重污染問題。

─養殖:飼料取得 -邊養魚邊耗魚?
       飼養肉食性魚類會大量消耗其他魚類。以鮭魚為例:1公斤鮭魚需要3~5公斤飼料魚;養殖業快速成長的現在,這種作法將導致野生鯷魚、沙丁魚(原本量大、繁殖較快的種類)陷入危機,估計到2040年飼料用魚的資源就耗盡。
全世界1/3漁獲被做成飼料,約有1/2拿來餵魚,剩餘的當成畜牧飼料(沒錯、雞豬牛大家都吃魚!)。這造成另一種過漁問題,並且是在奪取其他生物生存必要的糧食。

─養殖:逃脫 -危害野生族群
       自養殖場逃脫的情況很頻繁,逃脫魚會把疾病、寄生蟲傳染給野生族群。在養殖鮭魚大國智利,每年有1000萬鮭魚脫逃,牠們在當地成為外來入侵種(智利沒有原產鮭魚),搶奪、掠食破壞整個食物鏈。

─養殖:基因汙染 -不可逆的傷害
       科學家更擔心的是長遠之後才會浮現的問題:基因污染。養殖魚的基因單純(因為只來自少數親魚),有些甚至被人為基因改造,回到野地和野生種交配後,會使得已經珍貴的野生種基因更稀薄。基因多樣性是物種克服環境變化、長久存續的唯一籌碼,流失是不可逆的,即使族群數量增加也不會恢復。

 
Hits / 2271   Update / 2016-08-31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